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1 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现状 | 第9-11页 |
1.1.2 问题提出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地面常规公交与城市轨道交通的特征研究 | 第17-27页 |
2.1 地面常规公交和城市轨道交通的内涵及特点 | 第17-18页 |
2.1.1 地面常规公交的内涵及特点 | 第17页 |
2.1.2 城市轨道交通的内涵及特点 | 第17-18页 |
2.2 交通特性的对比 | 第18-20页 |
2.2.1 技术特征比较 | 第18-19页 |
2.2.2 服务范围比较 | 第19-20页 |
2.2.3 综合效益对比 | 第20页 |
2.3 地面常规公交线路与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空间关系分析 | 第20-26页 |
2.3.1 线路合作与竞争机理分析 | 第20-22页 |
2.3.2 空间拓扑关系分析 | 第22-24页 |
2.3.3 交通线网一体化功能关系特性分析 | 第24-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地面常规公交与城市轨道交通接驳系统衔接特性研究 | 第27-32页 |
3.1 接驳系统间的衔接协调研究 | 第27-28页 |
3.2 接驳系统交通出行时间分析 | 第28-30页 |
3.2.1 交通出行时间组成研究 | 第28-29页 |
3.2.2 接驳系统交通出行时间模型建立 | 第29-30页 |
3.3 接驳系统间交通出行费用研究 | 第30-31页 |
3.3.1 接驳系统间交通出行费用组成研究 | 第30页 |
3.3.2 接驳系统间交通出行费用模型建立 | 第30-3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地面常规公交与城市轨道交通接驳线网优化方法研究 | 第32-41页 |
4.1 线网优化影响因素分析 | 第32-35页 |
4.1.1 乘客出行需求分析 | 第32-34页 |
4.1.2 公共交通系统分析 | 第34-35页 |
4.2 地面常规公交接驳线网宏观定性调整研究 | 第35-38页 |
4.2.1 地面常规公交线路优化调整遵循的原则分析 | 第35-36页 |
4.2.2 接驳线网宏观定性调整方法 | 第36-38页 |
4.3 接驳线网定量调整优化方法分析 | 第38-4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五章 接驳线网优化模型与算法研究 | 第41-56页 |
5.1 优化模型构建思路 | 第41页 |
5.2 接驳线网优化模型建立 | 第41-44页 |
5.2.1 模型假设 | 第41页 |
5.2.2 接驳线网优化目标 | 第41-44页 |
5.3 地面常规公交接驳线网优化算法研究 | 第44-47页 |
5.3.1 优化算法介绍 | 第44-45页 |
5.3.2 常用元启发式算法介绍 | 第45-46页 |
5.3.3 算法的选择对比 | 第46-47页 |
5.4 遗传算法在接驳线网优化中的设计要点 | 第47-51页 |
5.4.1 参数的设置和种群的初始化 | 第48-49页 |
5.4.2 适应度函数和遗传操作 | 第49-51页 |
5.4.3 算法终止条件 | 第51页 |
5.5 算例分析 | 第51-5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六章 实例分析 | 第56-70页 |
6.1 西安市地铁1号线概况 | 第56-57页 |
6.2 西安市城市路网概况及地面常规公交线网分析 | 第57-59页 |
6.2.1 城市路网概况 | 第57-58页 |
6.2.2 地面常规公交运行线网分析 | 第58-59页 |
6.3 地铁1号线影响范围内地面常规公交运行线路情况分析 | 第59-63页 |
6.3.1 影响范围内地面常规公交运行线路条数及重合站点情况 | 第59-61页 |
6.3.2 影响范围内地面常规公交客流情况 | 第61页 |
6.3.3 影响范围内地面常规公交与地铁1号线线路关系划分 | 第61-63页 |
6.4 地面常规公交线路的调整 | 第63-69页 |
6.4.1 基于定性调整原则的调整 | 第63-65页 |
6.4.2 基于优化模型的调整 | 第65-68页 |
6.4.3 新增地铁1号线的接驳公交线路 | 第68-69页 |
6.5 线路调整结果 | 第69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