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古村落传统空间重构策略研究--以陆巷为例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0页 |
1.1 缘起 | 第13-15页 |
1.1.1 古村落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 第13页 |
1.1.2 快速城市化导致古村落的衰败 | 第13-14页 |
1.1.3 各界对古村落保护更新愈加重视 | 第14-15页 |
1.1.4 古村落传统空间亟需重构 | 第15页 |
1.2 研究对象的概念辨析 | 第15-16页 |
1.2.1 古村落传统空间 | 第15页 |
1.2.2 场所及场所精神 | 第15-16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6页 |
1.3.2 实践意义 | 第16-17页 |
1.4 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17-20页 |
1.4.1 理论基础 | 第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第20-25页 |
2.1 国内外古村落传统空间相关理论综述 | 第20-23页 |
2.1.1 相关学科对古村落的探讨 | 第20-21页 |
2.1.2 古村落传统空间相关研究 | 第21-23页 |
2.2 场所理论研究综述 | 第23-25页 |
2.2.1 场所理论综述 | 第23页 |
2.2.2 场所精神综述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古村落传统空间解析 | 第25-38页 |
3.1 古村落传统空间的类型及功能 | 第25-28页 |
3.1.1 类型分析 | 第25-27页 |
3.1.2 功能分析 | 第27-28页 |
3.2 古村落传统空间构成要素解析 | 第28-31页 |
3.2.1 中心与中轴 | 第28-29页 |
3.2.2 边缘与边界 | 第29-30页 |
3.2.3 方向与方位 | 第30-31页 |
3.2.4 形态与形式 | 第31页 |
3.3 古村落传统空间的影响因素 | 第31-34页 |
3.3.1 自然条件 | 第31-32页 |
3.3.2 风水理念 | 第32页 |
3.3.3 土地制度 | 第32页 |
3.3.4 宗族观念 | 第32-33页 |
3.3.5 行为方式 | 第33页 |
3.3.6 旅游开发 | 第33-34页 |
3.4 苏州古村落传统空间演变历程 | 第34-35页 |
3.4.1 20世纪五十年代以前 | 第34页 |
3.4.2 20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 | 第34页 |
3.4.3 20世纪八十年代初至今 | 第34-35页 |
3.5 古村落传统空间重构必要性分析 | 第35-37页 |
3.5.1 现代生活方式转变,传统空间走向衰落 | 第35-36页 |
3.5.2 文化价值与使用价值,在重构中传承 | 第36-3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苏州古村落传统空间重构策略 | 第38-53页 |
4.1 完善村落格局,优化景观环境 | 第38-41页 |
4.1.1 空间环境整治 | 第38-40页 |
4.1.2 重塑滨水特色 | 第40-41页 |
4.2 运用蒙太奇,编排空间序列 | 第41-43页 |
4.2.1 蒙太奇设计要素分析 | 第41-42页 |
4.2.2 丰富空间序列编排 | 第42-43页 |
4.3 功能活动再生,内生活力复兴 | 第43-46页 |
4.3.1 顺应时代需求,提升传统功能 | 第44-45页 |
4.3.2 恢复民俗活动,引入新型业态 | 第45-46页 |
4.4 传承地域文化,赋予场所精神 | 第46-51页 |
4.4.1 空间转向场所 | 第46-48页 |
4.4.2 多元复合体验 | 第48-49页 |
4.4.3 地域特色楔入 | 第49-5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五章 苏州陆巷古村实证研究 | 第53-64页 |
5.1 陆巷古村历史及现状 | 第53-54页 |
5.1.1 历史沿革 | 第53页 |
5.1.2 发展现状 | 第53-54页 |
5.1.3 重构前问题分析 | 第54页 |
5.2 陆巷古村传统空间解析 | 第54-58页 |
5.2.1 意识形态类要素 | 第55-56页 |
5.2.2 物质形态类要素 | 第56-58页 |
5.3 陆巷古村更新发展策略 | 第58-60页 |
5.3.1 传承地域文化,延续传统肌理 | 第58-59页 |
5.3.2 挖掘使用价值,提升空间活力 | 第59页 |
5.3.3 创新旅游开发,组群模式发展 | 第59-60页 |
5.4 陆巷古村传统空间要素重构方案 | 第60-62页 |
5.4.1 街巷及交通组织 | 第60-61页 |
5.4.2 绿地及开敞空间格局 | 第61-62页 |
5.4.3 群组及院落的组合 | 第62页 |
5.4.4 水系及其他环境要素整治 | 第6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6.1 本次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64页 |
6.2 本次研究的应用价值 | 第64-65页 |
6.3 本次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作者简介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