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7-39页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17-2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7-18页 |
1.1.2. 问题提出 | 第18-20页 |
1.1.3. 研究聚焦 | 第20-21页 |
1.2. 研究的基本概念 | 第21-26页 |
1.2.1. 山地与山地城市的概念 | 第21-22页 |
1.2.2. 高密度发展的概念界定 | 第22-24页 |
1.2.3. 土地利用的概念和内涵 | 第24-26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26-34页 |
1.3.1. 城市高密度发展相关研究 | 第26-30页 |
1.3.2. 土地利用效能的相关研究 | 第30-33页 |
1.3.3. 国内外相关研究小结 | 第33-34页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34-35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34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34-35页 |
1.5. 研究思路、方法和框架 | 第35-39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35-36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36-37页 |
1.5.3. 研究框架 | 第37-39页 |
2. 山地城市高密度发展下土地利用特征及存在问题 | 第39-65页 |
2.1. 山地城市土地利用的现实特征 | 第39-45页 |
2.1.1. 可建设用地较少,人地矛盾突出 | 第39-40页 |
2.1.2. 用地组团式发展,且发展不均衡 | 第40-42页 |
2.1.3. 城市建设强度大,密度分异明显 | 第42-44页 |
2.1.4. 建城历史较悠久,需保护用地多 | 第44-45页 |
2.2. 高密度发展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 | 第45-54页 |
2.2.1. 缓解土地压力,充分发挥土地潜能 | 第45-47页 |
2.2.2. 限制城市扩张,促进存量用地盘活 | 第47-48页 |
2.2.3. 缩短通勤距离,提高交通运输效率 | 第48-50页 |
2.2.4. 优化设施服务,实现集约和均等化 | 第50-51页 |
2.2.5. 建筑高度密集,公共空间大量缺失 | 第51-53页 |
2.2.6. 人口高度聚居,人均用地面积紧张 | 第53-54页 |
2.3. 山地城市高密度发展下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 第54-62页 |
2.3.1. 城市蔓延导致的城市外围土地浪费 | 第54-55页 |
2.3.2. 开发强度过高与利用效率较低并存 | 第55-57页 |
2.3.3. 混乱的功能配置阻碍城市更新改造 | 第57-59页 |
2.3.4. 开发建设的盲目严重破坏历史文脉 | 第59-60页 |
2.3.5. 绿地被侵占使得环境气候急剧恶化 | 第60-6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2-65页 |
3. 山地城市高密度发展下土地利用效能评价体系构建 | 第65-89页 |
3.1. 土地利用效能评价原则及方法 | 第65-70页 |
3.1.1. 土地利用效能概念释义 | 第65-67页 |
3.1.2. 综合评价的主要原则 | 第67-68页 |
3.1.3. 评价方法及主要流程 | 第68-70页 |
3.2. 土地利用效能评价的主要内容 | 第70-72页 |
3.2.1. 社会效益内涵及影响因子 | 第70-71页 |
3.2.2. 经济效益内涵及影响因子 | 第71-72页 |
3.2.3. 生态效益内涵及影响因子 | 第72页 |
3.3. 土地利用效能评价的指标体系 | 第72-80页 |
3.3.1. 社会效益评价指标选取 | 第72-75页 |
3.3.2. 经济效益评价指标选取 | 第75-77页 |
3.3.3. 生态效益评价指标选取 | 第77-79页 |
3.3.4.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79-80页 |
3.4. 土地利用效能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80-87页 |
3.4.1.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80-83页 |
3.4.2. 评指标数据的标准化 | 第83-86页 |
3.4.3. 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86-8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4. 山地城市高密度发展下土地利用效能优化方法研究 | 第89-115页 |
4.1. 高密度发展相关理论 | 第89-93页 |
4.1.1. 紧凑城市理论 | 第89页 |
4.1.2. 新城市主义理论 | 第89-90页 |
4.1.3. 精明增长理论 | 第90-91页 |
4.1.4. 城市密度相关理论 | 第91-93页 |
4.2. 土地利用的相关理论 | 第93-98页 |
4.2.1. 土地利用的经济学理论 | 第93-94页 |
4.2.2. 土地利用的生态学理论 | 第94-95页 |
4.2.3. 城市土地利用的规划理论 | 第95-97页 |
4.2.4. 城市土地利用的模式理论 | 第97-98页 |
4.3. 效能优化的方法构建 | 第98-103页 |
4.3.1. 效能优化的目标解析 | 第98-100页 |
4.3.2. 效能优化的理论整合 | 第100-102页 |
4.3.3. 效能优化的模型构建 | 第102-103页 |
4.4. 效能优化的实施路径 | 第103-113页 |
4.4.1. 建设用地集约化发展路径 | 第103-106页 |
4.4.2. 人居环境品质化发展路径 | 第106-109页 |
4.4.3. 土地开发生态化发展路径 | 第109-111页 |
4.4.4. 管理制度完善化发展路径 | 第111-11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13-115页 |
5. 重庆市渝中半岛土地利用现状及效能评价 | 第115-147页 |
5.1. 研究区范围界定及概况介绍 | 第115-123页 |
5.1.1. 研究对象范围界定 | 第115-116页 |
5.1.2. 渝中半岛概况介绍 | 第116-118页 |
5.1.3. 城市用地发展演变 | 第118-123页 |
5.2. 渝中半岛土地利用发展现状 | 第123-137页 |
5.2.1. 功能分布格局 | 第123-125页 |
5.2.2. 用地指标构成 | 第125-129页 |
5.2.3. 密度发展特征 | 第129-132页 |
5.2.4. 交通组织形式 | 第132-134页 |
5.2.5. 生态环境质量 | 第134-137页 |
5.3. 渝中半岛土地利用效能评价 | 第137-145页 |
5.3.1. 社会效益评价 | 第137-139页 |
5.3.2. 经济效益评价 | 第139-142页 |
5.3.3. 生态效益评价 | 第142-144页 |
5.3.4. 综合效能评价 | 第144-14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45-147页 |
6. 重庆市渝中半岛土地利用效能优化研究 | 第147-179页 |
6.1. 基于存量盘活的城市用地集约 | 第147-151页 |
6.1.1. 控制用地和人口总量的适度集中 | 第147-148页 |
6.1.2. 加快城市“空置”地带的再利用 | 第148-150页 |
6.1.3. 强化作为核心区的商业服务功能 | 第150-151页 |
6.2. 合理的功能布局引导密度分区 | 第151-157页 |
6.2.1. 整体密度紧凑下的疏密有致分区 | 第151-154页 |
6.2.2. 合理引导不同功能区的密度分配 | 第154-156页 |
6.2.3. 基于道路网完善的街区密度划分 | 第156-157页 |
6.3. 构建用地功能混合的城市空间 | 第157-165页 |
6.3.1. 实现产业与用地的双向动态调控 | 第157-159页 |
6.3.2. 构建设施集约化的复合社区网络 | 第159-161页 |
6.3.3. 以公交走廊为先的土地混合利用 | 第161-164页 |
6.3.4. 基于地域文化保护的控制性开发 | 第164-165页 |
6.4. 打造立体复合的生态安全网络 | 第165-174页 |
6.4.1. 完善形式多样化的城市绿地网络 | 第165-167页 |
6.4.2. 实现城市建设与环境的有机融合 | 第167-169页 |
6.4.3. 建设可达性较高的公共空间体系 | 第169-171页 |
6.4.4. 注重生态安全强化城市适灾能力 | 第171-174页 |
6.5. 多方位科学健全土地管理体制 | 第174-177页 |
6.5.1. 编制符合地域性的城市规划条例 | 第174-175页 |
6.5.2. 强化政府管理体制和动态性控制 | 第175-176页 |
6.5.3. 强调并鼓励公民主导或参与开发 | 第176-177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77-179页 |
7. 结语 | 第179-181页 |
7.1. 研究的主要成果 | 第179-180页 |
7.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80-181页 |
致谢 | 第181-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183-189页 |
附录 | 第189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