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科举制度对士子学风的影响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引言 | 第9-15页 |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 (二)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0-12页 |
| 1. 科举制度 | 第10页 |
| 2. 士子 | 第10-11页 |
| 3. 学风 | 第11-12页 |
| (三) 研究现状分析 | 第12-14页 |
| 1. 有关清代科举制度的研究 | 第12-13页 |
| 2. 对士子学风的研究 | 第13-14页 |
| (四) 研究价值 | 第14-15页 |
| 1. 理论价值 | 第14页 |
| 2. 应用价值 | 第14-15页 |
| 一、清代科举制度的改革嬗变及特点 | 第15-22页 |
| (一) 清代科举制度的改革嬗变 | 第15-19页 |
| 1. 文科 | 第15-16页 |
| 2. 武科 | 第16-17页 |
| 3. 制科 | 第17-18页 |
| 4. 清代科举制度的改革和废除 | 第18-19页 |
| (二) 清代科举制度的特点 | 第19-22页 |
| 1. 清代的科举制度十分完善 | 第19-20页 |
| 2. 科举制度正在走向衰败 | 第20-22页 |
| 二、清代科举制度对士子学习目的的影响 | 第22-25页 |
| (一) 科举制度扭曲了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 | 第22-23页 |
| (二) 士子学习目的日趋功利与狭隘 | 第23-25页 |
| 三、清代科举制度对士子学习内容的影响 | 第25-29页 |
| (一) 永恒的考试内容——“四书五经” | 第25-27页 |
| 1. 童试的考试内容 | 第26页 |
| 2. 乡试与会试的考试内容 | 第26-27页 |
| 3. 岁试与科试的考试内容 | 第27页 |
| 4. 殿试的考试内容 | 第27页 |
| (二) 学习内容即是考试内容 | 第27-29页 |
| 四、清代科举制度对士子学习方法的影响 | 第29-36页 |
| (一) 尤重书法 | 第29-30页 |
| (二) 八股取士 | 第30-33页 |
| 1. 八股文的写作内容与标准 | 第31页 |
| 2. 八股文的模式 | 第31-32页 |
| 3. 八股文题目的类型和范本 | 第32-33页 |
| 4. 八股文的评价 | 第33页 |
| (三) 八股取士影响下的学习方法 | 第33-34页 |
| (四) 加试试帖诗 | 第34-36页 |
| 五、清代科举制度对考风的影响 | 第36-39页 |
| (一) 作弊成风 | 第36-37页 |
| (二) 科场案频发 | 第37-39页 |
| 六、对当代学风建设的启示 | 第39-43页 |
| (一) 努力营造公平、和谐的社会风气 | 第39-40页 |
| (二) 严肃考风,发挥考试的监督、调控和评价作用 | 第40页 |
| (三)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 | 第40-41页 |
| (四) 改良与优化教学内容 | 第41-42页 |
| (五) 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 第42-43页 |
| 结语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 后记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