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4-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第2章 劳动关系的理论发展和协调机制 | 第16-24页 |
2.1 西方劳动关系的理论发展 | 第16-19页 |
2.1.1 新保守派 | 第17页 |
2.1.2 新古典学派 | 第17-18页 |
2.1.3 自由改革主义学派 | 第18页 |
2.1.4 人事管理学派 | 第18页 |
2.1.5 组织行为学派 | 第18页 |
2.1.6 新马克思学派 | 第18-19页 |
2.2 西方国家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 第19-23页 |
2.2.1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式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 第19-20页 |
2.2.2 日本“终身雇佣”式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 第20-21页 |
2.2.3 美国“福特”式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 第21页 |
2.2.4 西方国家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差异性和趋同性 | 第21-2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劳动关系发展历程 | 第24-32页 |
3.1 中国劳动关系的发展历程 | 第24-28页 |
3.1.1 国家行政调节阶段 | 第24页 |
3.1.2 “多元并存”调整模式 | 第24-25页 |
3.1.3 “个别调整”模式 | 第25-26页 |
3.1.4 未来“集体劳动关系”模式 | 第26-28页 |
3.2 国有企业劳动关系发展阶段 | 第28-30页 |
3.2.1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 | 第28页 |
3.2.2 向市场经济制度过渡的时期 | 第28-29页 |
3.2.3 市场经济制度初期 | 第29-30页 |
3.3 电力企业劳动关系发展历程 | 第30-31页 |
3.3.1 政府主导型劳动关系 | 第30页 |
3.3.2 电力企业主导型劳动关系 | 第30-31页 |
3.3.3 三方协调的劳动关系 | 第3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4章 中国电力企业改革及劳动关系的现状问题 | 第32-39页 |
4.1 电力企业改革的现状问题 | 第32-34页 |
4.1.1 电力企业改革现状 | 第32-33页 |
4.1.2 电力企业改革问题 | 第33-34页 |
4.2 供电公司劳动关系 | 第34-38页 |
4.2.1 供电公司劳动关系现状 | 第34-35页 |
4.2.2 供电公司劳动关系存在的问题 | 第35-3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5章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供电公司劳动关系影响因素分析 | 第39-53页 |
5.1 解释结构模型介绍 | 第39-41页 |
5.1.1 解释结构模型定义 | 第39-40页 |
5.1.2 构建解释方程模型的基本步骤 | 第40-41页 |
5.2 供电公司劳动关系的影响因素识别 | 第41-42页 |
5.3 供电公司劳动关系解释结构模型 | 第42-47页 |
5.3.1 建立邻接矩阵 | 第42-43页 |
5.3.2 计算可达矩阵 | 第43页 |
5.3.3 对可达矩阵进行级间划分 | 第43-46页 |
5.3.4 绘制系统结构递阶有向图 | 第46-47页 |
5.3.5 根据结构模型建立解释结构模型 | 第47页 |
5.4 供电公司劳动关系影响因素分析 | 第47-48页 |
5.5 构建供电公司和谐劳动关系的建议 | 第48-52页 |
5.5.1 强化政府责任 | 第48-49页 |
5.5.2 强化供电公司人力资源管理 | 第49-51页 |
5.5.3 发挥工会组织的协调作用 | 第51-52页 |
5.5.4 建立健全三方协调机制 | 第5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3-54页 |
6.1 结论 | 第53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作者简介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