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政府预决算透明度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2.1 国外文献的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1.2.2 国内文献的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3 研究的方法和框架内容 | 第14-15页 |
1.3.1 研究的方法 | 第14-15页 |
1.3.2 研究的框架内容 | 第15页 |
1.4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6-22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6-17页 |
2.1.1 政府预算 | 第16页 |
2.1.2 政府决算 | 第16-17页 |
2.2 政府预决算透明度 | 第17-19页 |
2.2.1 政府预决算透明的广度 | 第18页 |
2.2.2 政府预决算透明的深度 | 第18-19页 |
2.3 政府预决算透明度的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2.3.1 公共财政理论 | 第19-20页 |
2.3.2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0-22页 |
第3章 国外政府预决算透明度的经验借鉴及其启示 | 第22-30页 |
3.1 国际预算项目组织的预算透明指数 | 第22-23页 |
3.2 国外政府预决算透明度的经验借鉴 | 第23-26页 |
3.2.1 国外政府预决算透明范围广 | 第23-25页 |
3.2.2 国外政府预决算透明程度深 | 第25-26页 |
3.3 国外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第26-30页 |
3.3.1 制定政府预决算相关法律 | 第27-28页 |
3.3.2 全过程的预决算透明 | 第28页 |
3.3.3 完整细化的预决算编制 | 第28-29页 |
3.3.4 增强公众的参与互动性 | 第29-30页 |
第4章 我国政府预决算透明的现状分析 | 第30-41页 |
4.1 我国政府预决算透明的总体情况 | 第30-31页 |
4.2 中央政府预决算透明的现状 | 第31-34页 |
4.3 地方政府预决算透明的现状 | 第34-41页 |
4.3.1 省级政府预决算透明现状 | 第35-39页 |
4.3.2 省以下政府预决算透明现状 | 第39-41页 |
第5章 我国政府预决算透明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 第41-45页 |
5.1 我国政府预决算透明存在的问题 | 第41-42页 |
5.1.1 市县政府透明基础薄弱 | 第41页 |
5.1.2 预决算数据对比性不强 | 第41页 |
5.1.3 透明经济分类科目困难 | 第41-42页 |
5.2 制约政府预决算透明的主要因素 | 第42-45页 |
5.2.1 法律制度体系不完善 | 第42页 |
5.2.2 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 | 第42-43页 |
5.2.3 主动透明意识不到位 | 第43页 |
5.2.4 公众的互动性不足 | 第43-45页 |
第6章 提高政府预决算透明的策略 | 第45-48页 |
6.1 提高政府预决算透明的总体路径 | 第45页 |
6.2 提高政府预决算透明的实施路径 | 第45-48页 |
6.2.1 贯彻实行新预算法 | 第45-46页 |
6.2.2 监督机制的完善 | 第46页 |
6.2.3 增强预决算编制科学性 | 第46页 |
6.2.4 推进市县政府预决算透明 | 第46-47页 |
6.2.5 按经济分类科目透明 | 第47页 |
6.2.6 透明方式不断丰富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