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前言 | 第9-10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1-1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4 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4.3 研究述评 | 第15-16页 |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16-17页 |
1.5.1 创新之处 | 第16页 |
1.5.2 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2 研究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 第17-21页 |
2.1 研究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2.1.1 社区 | 第17页 |
2.1.2 治理和管理 | 第17-18页 |
2.1.3 网格化治理 | 第18-19页 |
2.2 研究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2.2.1 政府职能理论 | 第19-20页 |
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20-21页 |
3 浙南沿海W市L区社区治理模式发展过程 | 第21-28页 |
3.1 L区情况简介 | 第21页 |
3.2 L区社区治理模式演变 | 第21-22页 |
3.2.1 分线管理阶段 | 第21页 |
3.2.2 网格化治理阶段 | 第21-22页 |
3.3 L区社区治理模式运行现状 | 第22-26页 |
3.3.1 运行模式 | 第22-23页 |
3.3.2 保障措施 | 第23-24页 |
3.3.3 运行机制 | 第24-25页 |
3.3.4 L区网格化治理创新举措 | 第25-26页 |
3.4 L区社区网格化治理成效 | 第26-28页 |
4 浙南沿海W市L区大网格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8-37页 |
4.1 网格化治理组织不够完善 | 第28页 |
4.1.1 管理主体的定位不明确 | 第28页 |
4.1.2 公共服务社会化不够成熟 | 第28页 |
4.2 治理队伍履职能力参差不齐 | 第28-30页 |
4.2.1 社区工作者队伍不稳定 | 第28-29页 |
4.2.2 社区工作者专业化水平不高 | 第29-30页 |
4.3 网格员工作作风不够踏实 | 第30-31页 |
4.3.1 部分网格员责任意识弱 | 第30页 |
4.3.2 服务质量亟需提升 | 第30-31页 |
4.4 网格化治理执法效能偏低 | 第31-33页 |
4.4.1 社区工作量效率过低 | 第31-32页 |
4.4.2 社区建设居民的参与率低 | 第32-33页 |
4.5 网格化治理保障机制不足 | 第33-37页 |
4.5.1 经费保障不足 | 第33-34页 |
4.5.2 考核机制不到位 | 第34-36页 |
4.5.3 监督机制不力 | 第36-37页 |
5 进一步促进浙南沿海W市L区大网格化的对策建议 | 第37-45页 |
5.1 规范网格化治理组织建设 | 第37-38页 |
5.1.1 加强组织领导 | 第37页 |
5.1.2 创新社区治理组织架构 | 第37页 |
5.1.3 明确各岗位职责 | 第37-38页 |
5.2 强化网格化治理队伍建设 | 第38-39页 |
5.2.1 队伍选拔 | 第38-39页 |
5.2.2 队伍管理 | 第39页 |
5.2.3 队伍培训 | 第39页 |
5.2.4 队伍激励 | 第39页 |
5.3 加强网格员作风建设 | 第39-41页 |
5.3.1 纠正网格员不良作风 | 第40页 |
5.3.2 加强职业道德素质教育 | 第40页 |
5.3.3 加强思想政治素质教育 | 第40-41页 |
5.4 加强网格化治理效能建设 | 第41-43页 |
5.4.1 深接地气优化服务 | 第41页 |
5.4.2 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治理效率 | 第41-42页 |
5.4.3 发展社会化公共服务 | 第42页 |
5.4.4 引导各层面实现共同参与 | 第42-43页 |
5.5 健全网格化治理机制 | 第43-45页 |
5.5.1 加大经费投入 | 第43-44页 |
5.5.2 完善激励机制 | 第44页 |
5.5.3 健全监督机制 | 第44-45页 |
结语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附录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