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波颅内压无创监测仪的设计、仿真与实现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6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0-16页 |
1.1.1 颅内压概念及颅内压升高病理基础 | 第10-11页 |
1.1.2 颅内压升高的危害及实时监测的意义 | 第11-14页 |
1.1.3 颅内压升高的变化范围及规律 | 第14-16页 |
1.2 颅内压监测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6-22页 |
1.2.1 颅内压有创监测法介绍 | 第16-18页 |
1.2.2 颅内压无创监测法的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2.3 超声技术用于颅内压无创监测的研究 | 第21-22页 |
1.2.4 颅内压无创监测法的发展趋势 | 第22页 |
1.3 超声波应力检测技术 | 第22-23页 |
1.4 本文工作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意义 | 第23-25页 |
1.4.1 颅内压监测的难点及本课题提出的背景 | 第23页 |
1.4.2 本文研究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 第23-24页 |
1.4.3 本文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 | 第24-25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2 脑组织的声弹性效应及其本构模型简化研究 | 第26-56页 |
2.1 颅脑组织的生物力学特性 | 第26-28页 |
2.2 超声波在脑组织中的传播规律和特性 | 第28-32页 |
2.2.1 超声波的主要参数 | 第28-29页 |
2.2.2 超声波的生物效应 | 第29-30页 |
2.2.3 超声波的参数及其对脑组织的影响 | 第30页 |
2.2.4 超声波在颅脑组织中的传播规律 | 第30-32页 |
2.3 颅脑结构的简化物理模型 | 第32-34页 |
2.4 脑组织中的声弹性效应 | 第34-39页 |
2.4.1 固体介质中的声弹性效应及其应用 | 第34-35页 |
2.4.2 脑组织中的声弹性方程 | 第35-39页 |
2.5 脑组织本构模型的简化研究 | 第39-44页 |
2.5.1 生物力学中的连续介质假设 | 第39-41页 |
2.5.2 脑组织的极小形变假设 | 第41-42页 |
2.5.3 脑组织的线弹性假设及其弹性模量张量 | 第42-43页 |
2.5.4 脑组织的各向同性假设 | 第43-44页 |
2.6 颅脑组织的力学性能仿真研究 | 第44-55页 |
2.6.1 仿真模型实验材料的选取 | 第45-46页 |
2.6.2 仿真材料与脑组织力学性能的相似性验证 | 第46-49页 |
2.6.3 验证实验 | 第49-55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3 基于声弹性颅内压无创监测仿真模型实验研究 | 第56-72页 |
3.1 颅内压无创监测仿真模型实验设计 | 第56-60页 |
3.2 仿真模型实验的有限元分析 | 第60-68页 |
3.2.1 有限元方法的基本思想 | 第60-61页 |
3.2.2 有限元仿真软件的选型 | 第61-62页 |
3.2.3 仿真模型实验有限元分析的结果 | 第62-68页 |
3.3 结论和讨论 | 第68-69页 |
3.4 本章总结 | 第69-72页 |
4 超声波颅内压无创监测仪的设计与实现 | 第72-94页 |
4.1 超声波颅内压无创监测仪的要求 | 第72页 |
4.2 超声波颅内压无创监测法的整体方案设计 | 第72-74页 |
4.3 超声波颅内压无创监测仪的硬件系统设计 | 第74-88页 |
4.3.1 超声波换能器选型 | 第74-75页 |
4.3.2 数字频率合成器 | 第75-77页 |
4.3.3 锁相放大器电路模块 | 第77-79页 |
4.3.4 颅内压监测仪的通信和数据接口 | 第79-82页 |
4.3.5 微控制器的选型 | 第82-83页 |
4.3.6 液晶显示接口及人机界面设计 | 第83-86页 |
4.3.7 电源模块 | 第86页 |
4.3.8 头戴式监测器的设计 | 第86-88页 |
4.4 超声波颅内压无创监测仪的软件设计及架构 | 第88-91页 |
4.5 颅内压监测仪样机反向验证实验 | 第91-93页 |
4.6 本章小结及结论 | 第93-94页 |
5 临床实验及临床数据分析 | 第94-106页 |
5.1 超声波颅内压无创监测仪样机操作规程 | 第94页 |
5.2 与颅内压有创监测法的对比研究 | 第94-97页 |
5.3 与正常人的监测数据对比研究 | 第97-101页 |
5.4 服药前后监测结果对比 | 第101-102页 |
5.5 临床实用监测病例 | 第102-103页 |
5.6 结论和讨论 | 第103-104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04-106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06-112页 |
6.1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 第106-107页 |
6.2 本文创新点及关键问题 | 第107-108页 |
6.3 结论及存在的问题 | 第108-109页 |
6.3.1 结论 | 第108页 |
6.3.2 不足之处 | 第108-109页 |
6.4 下一步研究工作及展望 | 第109-112页 |
致谢 | 第112-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22页 |
附录 | 第122-123页 |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22页 |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122-123页 |
C.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项 | 第123页 |
D.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