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2-17页 |
1.2.1 森林碳储量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森林碳汇研究国内外发展状况 | 第14-17页 |
1.3 地理回归模型研究现状及其进展 | 第17-21页 |
1.3.1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提出 | 第17-19页 |
1.3.2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2 研究区域概况及数据 | 第21-30页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1-24页 |
2.1.1 自然地理条件 | 第21页 |
2.1.2 气候 | 第21页 |
2.1.3 水系 | 第21-22页 |
2.1.4 土壤 | 第22页 |
2.1.5 野生动植物资源 | 第22-23页 |
2.1.6 森林资源状况 | 第23-24页 |
2.1.7 社会经济状况 | 第24页 |
2.2 研究数据 | 第24-27页 |
2.2.1 样地数据 | 第24-25页 |
2.2.2 单木生物量及含碳率测定 | 第25-26页 |
2.2.3 黑龙江省森林碳储量数据基本统计 | 第26页 |
2.2.4 气象数据 | 第26-27页 |
2.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7-28页 |
2.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8-30页 |
3 多尺度下森林碳储量空间分布变化 | 第30-42页 |
3.1 全局及局域统计量 | 第30-32页 |
3.1.1 全局及局域空间指数 | 第30-31页 |
3.1.2 局域描述性统计量 | 第31-32页 |
3.1.3 方法实现 | 第32页 |
3.2 研究数据 | 第32-33页 |
3.3 全局空间自相关及带宽选择 | 第33-36页 |
3.4 局域统计量结果 | 第36-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4 森林碳储量空间分布模型 | 第42-70页 |
4.1 模型基础 | 第42-52页 |
4.1.1 最小二乘模型(Ordinary Least Squares,OLS) | 第42-43页 |
4.1.2 线性混合模型(Linear Mixed Model,LMM) | 第43-45页 |
4.1.3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 | 第45-52页 |
4.2 模型检验 | 第52-54页 |
4.2.1 空间自相关性检验 | 第52页 |
4.2.2 空间异质性检验 | 第52-53页 |
4.2.3 评价统计量 | 第53-54页 |
4.3 方法实现 | 第54页 |
4.4 建模数据及基础模型 | 第54-55页 |
4.4.1 基础模型 | 第54页 |
4.4.2 建模数据 | 第54-55页 |
4.5 模型对比 | 第55-69页 |
4.5.1 模型拟合与系数 | 第55-63页 |
4.5.2 模型残差的空间自相关性 | 第63-67页 |
4.5.3 模型残差的空间异质性 | 第67-68页 |
4.5.4 模型预估 | 第68-6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5 森林碳储量空间动态变化研究 | 第70-85页 |
5.1 林分平均胸径预估 | 第70-73页 |
5.1.1 建模数据 | 第70-72页 |
5.1.2 林分平均胸径动态预估模型 | 第72-73页 |
5.2 每公顷株数动态预估 | 第73-76页 |
5.2.1 林分密度指数(SDI) | 第74-75页 |
5.2.2 林分密度指数(SDI)动态预估模型 | 第75-76页 |
5.3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 第76-81页 |
5.4 2015年森林碳储量预估结果 | 第81-8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结论 | 第85-86页 |
创新点及不足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6页 |
附录 | 第96-9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7-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