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4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立论依据 | 第12-19页 |
一、 中国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 第12-13页 |
二、 中国乡村旅游的负面影响不断扩大 | 第13-15页 |
三、 陕西省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与存在的问题 | 第15-17页 |
四、 适应性管理理论应用范畴的拓展 | 第17-19页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一、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页 |
二、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四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21-33页 |
一、 国内外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研究文献综述 | 第21-26页 |
二、 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文献综述 | 第26-30页 |
三、 国内外适应性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 第30-32页 |
四、 总体研究评价与趋势展望 | 第32-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 第34-42页 |
第一节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 第34-36页 |
一、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产生 | 第34页 |
二、 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概念及主要理论框架 | 第34-35页 |
三、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各个阶段状况描述 | 第35页 |
四、 影响旅游地生命周期的主要因素 | 第35页 |
五、 旅游地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判定、评估 | 第35-36页 |
第二节 乡村旅游发展理论 | 第36-37页 |
一、 乡村旅游的概念 | 第36页 |
二、 乡村旅游的内涵与外延 | 第36页 |
三、 乡村旅游发展的驱动机制 | 第36页 |
四、 乡村旅游社区的社会变迁机制 | 第36-37页 |
五、 一体化乡村旅游利益协调机制 | 第37页 |
第三节 适应性管理理论 | 第37-39页 |
一、 适应性管理理论的概念 | 第37页 |
二、 适应性管理理论的假设及内涵 | 第37-38页 |
三、 适应性管理理论的基本方法——循环圈 | 第38-39页 |
四、 适应性管理理论的阶段划分 | 第39页 |
第四节 旅游地理学相关理论与方法 | 第39-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陕西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第42-77页 |
第一节 陕西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 第42-69页 |
一、 陕西省乡村旅游的起源 | 第42页 |
二、 陕西省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 第42-43页 |
三、 陕西省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格局 | 第43-50页 |
四、 陕西省乡村旅游目的地建设现状 | 第50-63页 |
五、 陕西省乡村旅游管理现状 | 第63-67页 |
六、 陕西省乡村旅游产品、经营现状 | 第67-69页 |
第二节 陕西省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 第69-76页 |
一、 游客需求 | 第69-72页 |
二、 产品供给 | 第72-73页 |
三、 效应 | 第73页 |
四、 人文、自然、社会生态环境 | 第73-75页 |
五、 其他方面 | 第75-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四章 陕西省乡村旅游地生命周期阶段研判 | 第77-107页 |
第一节 游客行为特征的生命周期 | 第77-86页 |
一、 游客流年、月、周变化情况 | 第77-79页 |
二、 客源结构 | 第79-81页 |
三、 旅游目的、方式、频次 | 第81-84页 |
四、 旅游感知效果、满意度 | 第84-86页 |
第二节 社区居民乡村旅游影响感知及发展态度的生命周期 | 第86-89页 |
一、 经济发展 | 第86页 |
二、 社会文化 | 第86-87页 |
三、 生态环境 | 第87页 |
四、 发展态度 | 第87-89页 |
第三节 供给系统的乡村旅游地生命周期 | 第89-94页 |
一、 产品供给 | 第90-91页 |
二、 交通设施 | 第91-92页 |
三、 接待设施 | 第92-93页 |
四、 信息传媒 | 第93-94页 |
第四节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乡村旅游地生命周期 | 第94-95页 |
一、 自然生态环境 | 第94页 |
二、 社会经济文化环境 | 第94-95页 |
第五节 陕西省乡村旅游发展不同地域生命周期综合评价 | 第95-101页 |
一、 陕西省各市乡村旅游综合评价指标构建 | 第95-97页 |
二、 陕西省乡村旅游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 第97页 |
三、 陕西省乡村旅游综合评价分析 | 第97-101页 |
第六节 陕西省不同发展阶段的乡村旅游地生命周期 | 第101-106页 |
一、 发展阶段地区 | 第101-104页 |
二、 起步阶段地区 | 第104-105页 |
三、 探索阶段地区 | 第105-106页 |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第五章 陕西省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乡村旅游目的地适应性管理 | 第107-168页 |
第一节 问题诊断与方案设计 | 第107-136页 |
一、 需求与供给因素 | 第107-132页 |
二、 效应因素 | 第132页 |
三、 环境因素 | 第132-135页 |
四、 其他因素 | 第135-136页 |
第二节 方案实施与结果监控、评估 | 第136-144页 |
一、 需求与供给因素 | 第136-141页 |
二、 效应因素 | 第141-142页 |
三、 环境因素 | 第142-144页 |
四、 其他因素 | 第144页 |
第三节 方案调整 | 第144-149页 |
一、 需求与供给因素 | 第144-147页 |
二、 效应因素 | 第147页 |
三、 环境因素 | 第147-148页 |
四、 其他因素 | 第148-149页 |
第四节 陕西省乡村旅游适应性管理框架 | 第149-165页 |
一、 需求与供给因素 | 第149-163页 |
二、 效应因素 | 第163-164页 |
三、 环境因素 | 第164-165页 |
四、 其他因素 | 第165页 |
第五节 给予相关部门的建议 | 第165-167页 |
一、 健全机构,科学管理 | 第165页 |
二、 相互配合,共促发展 | 第165-166页 |
三、 示范带动,规范经营 | 第166页 |
四、 发布信息,合理引导 | 第166页 |
五、 凝练品牌,扩大营销 | 第166页 |
六、 区域协调,平衡发展 | 第166-167页 |
本章小结 | 第167-16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68-173页 |
第一节 基本结论 | 第168-170页 |
一、 陕西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面临许多问题 | 第168页 |
二、 陕西省乡村旅游发展的非均衡性 | 第168-169页 |
三、 陕西省十市一区乡村旅游目的地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 | 第169页 |
四、 陕西省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乡村旅游目的地适应性管理框架 | 第169页 |
五、 陕西省不同地域乡村旅游目的地适应性管理框架 | 第169页 |
六、 陕西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 | 第169-170页 |
七、 对我国其他地区乡村旅游目的地适应性管理的示范性 | 第170页 |
第二节 创新之处 | 第170-171页 |
一、 思路创新拓展了理论研究视野 | 第170页 |
二、 创新性提出了旅游地生命周期阶段研判的综合评估体系 | 第170-171页 |
三、 首次系统构建了陕西省乡村旅游适应性管理框架 | 第171页 |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71-172页 |
一、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71-172页 |
二、 研究展望 | 第172页 |
本章小结 | 第172-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173-182页 |
图表索引 | 第182-184页 |
附一 | 第184-186页 |
附二 | 第186-188页 |
附三 | 第188-191页 |
致谢 | 第191-193页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