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隧道观测与试验论文--隧道施工及运用监测论文

特大断面板岩隧道围岩变形特征及控制技术研究

作者简介第6-8页
摘要第8-13页
ABSTRACT第13-19页
第一章 绪论第24-40页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24-26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26-35页
        1.2.1 板岩隧道围岩工程特性研究现状第26-30页
        1.2.2 隧道围岩变形特征分析研究现状第30页
        1.2.3 隧道围岩变形数值分析研究现状第30-31页
        1.2.4 隧道围岩变形预测研究现状第31-33页
        1.2.5 隧道施工期围岩变形控制技术研究现状第33-35页
    §1.3 研究存在的问题第35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第35-37页
        1.4.1 板岩隧道围岩工程特性研究第35-36页
        1.4.2 特大断面板岩隧道围岩变形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第36页
        1.4.3 特大断面板岩隧道围岩变形数值分析第36页
        1.4.4 特大断面板岩隧道围岩变形预测研究第36页
        1.4.5 特大断面板岩隧道围岩变形控制技术研究第36-37页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37-38页
        1.5.1 研究方法第37页
        1.5.2 技术路线第37-38页
    §1.6 论文创新点第38-40页
第二章 特大断面板岩隧道围岩工程特性试验研究第40-72页
    §2.1 引言第40页
    §2.2 研究区域工程概况第40-45页
        2.2.1 地层岩性第41-42页
        2.2.2 地质构造第42页
        2.2.3 水文地质第42-43页
        2.2.4 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第43页
        2.2.5 岩体的工程分类第43-45页
    §2.3 特大断面板岩隧道围岩力学特性试验研究第45-51页
        2.3.1 试验方案第45页
        2.3.2 干燥状态下板岩力学特性第45-49页
        2.3.3 不同含水状态下板岩力学特性第49-51页
    §2.4 岩体强度准则第51-63页
        2.4.1 Hoek-Brown强度准则第51-53页
        2.4.2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Hoek-Brown强度准则的修正及应用第53-57页
        2.4.3 声波测试第57-59页
        2.4.4 计算结果分析第59-63页
    §2.5 特大断面板岩隧道围岩蠕变特性试验研究第63-70页
        2.5.1 试验方案第63-64页
        2.5.2 板岩的蠕变试验第64-66页
        2.5.3 板岩的蠕变本构模型第66-70页
    §2.6 本章小结第70-72页
第三章 基于监控量测的特大断面板岩隧道围岩变形特征分析第72-103页
    §3.1 引言第72页
    §3.2 现场监控量测第72-77页
        3.2.1 现场监控量测的意义第72页
        3.2.2 监测内容及测点布置第72-73页
        3.2.3 监测断面及监测频率第73-74页
        3.2.4 隧道初期支护相对极限位移第74-75页
        3.2.5 监测仪器第75页
        3.2.6 监测数据分析方法第75-77页
    §3.3 特大断面板岩隧道围岩变形特征分析第77-94页
        3.3.1 隧道施工围岩变形的时空效应第77-78页
        3.3.2 围岩纵向变形曲线第78-79页
        3.3.3 洞口段地表沉降监测结果分析第79-81页
        3.3.4 隧道围岩变形的时间效应分析第81-91页
        3.3.5 隧道围岩变形的空间效应分析第91-94页
    §3.4 特大断面板岩隧道围岩变形影响因素及机理分析第94-101页
        3.4.1 特大断面板岩隧道围岩变形影响因素分析第94-98页
        3.4.2 板岩隧道围岩变形机理及本构关系第98-101页
    §3.5 本章小结第101-103页
第四章 特大断面板岩隧道围岩变形数值分析第103-138页
    §4.1 引言第103页
    §4.2 FLAC~(3D)基本介绍第103-110页
        4.2.1 FLAC~(3D)软件基本介绍第103-104页
        4.2.2 隧道开挖实现第104页
        4.2.3 岩体本构理论及其在FLAC~(3D)中的实现第104-108页
        4.2.4 蠕变在FLAC~(3D)中的实现第108-110页
    §4.3 不同开挖工法围岩空间变形规律分析第110-126页
        4.3.1 三台阶七步法第111-118页
        4.3.2 弧形导坑预留核心土法第118-122页
        4.3.3 台阶法第122-126页
    §4.4 变形影响因素分析第126-135页
        4.4.1 蠕变影响分析第126-132页
        4.4.2 断面尺寸效应分析第132-135页
    §4.5 本章小结第135-138页
第五章 特大断面板岩隧道围岩变形预测研究第138-162页
    §5.1 引言第138页
    §5.2 围岩变形与时间序列的动态本构关系第138-139页
    §5.3 支持向量机模型第139-147页
        5.3.1 统计学理论第140-142页
        5.3.2 支持向量机的分类第142-145页
        5.3.3 支持向量机的核函数第145-146页
        5.3.4 SVM模型的参数选择第146-147页
    §5.4 基于粒子群算法优化的支持向量机预测模型第147-149页
        5.4.1 粒子群优化算法原理第147-148页
        5.4.2 PSO-SVM预测模型第148-149页
    §5.5 特大断面板岩隧道围岩变形预测研究第149-160页
        5.5.1 地表沉降变形时间序列预测第149-153页
        5.5.2 隧道洞内围岩变形时间序列预测第153-160页
    §5.6 本章小结第160-162页
第六章 特大断面板岩隧道围岩变形控制技术研究第162-196页
    §6.1 引言第162-163页
    §6.2 收敛-约束法机理第163-165页
        6.2.1 收敛-约束法的发展第163页
        6.2.2 收敛-约束法的应用第163-165页
    §6.3 围岩特征曲线的确定第165-170页
        6.3.1 解析解第165-166页
        6.3.2 数值法第166-167页
        6.3.3 二维弹塑性分析-馒子湾隧道围岩特征曲线第167-170页
    §6.4 支护特征曲线的确定第170-175页
        6.4.1 常用支护的特征曲线第171-174页
        6.4.2 初期支护适应性评价第174-175页
    §6.5 收敛-约束法的工程应用第175-188页
        6.5.1 特大断面板岩隧道初期支护适应性评价第175-180页
        6.5.2 特大断面板岩隧道支护结构优化第180-187页
        6.5.3 支护结构优化组合的验证第187-188页
    §6.6 特大断面板岩隧道围岩变形控制技术第188-194页
        6.6.1 围岩变形控制原则与技术体系第189-190页
        6.6.2 施工工序第190-192页
        6.6.3 支护措施第192-194页
    §6.7 本章小结第194-196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96-200页
    §7.1 结论第196-199页
    §7.2 展望第199-200页
致谢第200-201页
参考文献第201-210页

论文共2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山东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发展研究--基于对德州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考察
下一篇:基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陕西省乡村旅游适应性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