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22页 |
一、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8页 |
三、 研究问题与内容 | 第18-20页 |
四、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第一章 城镇化的概念与相关理论 | 第22-40页 |
第一节 城镇化的基本概念解析 | 第22-29页 |
一、 传统城镇化的相关概念 | 第22-24页 |
二、 新型城镇化的相关概念 | 第24-26页 |
三、 城镇化质量的内涵与特征 | 第26-29页 |
第二节 城镇化质量研究的相关理论 | 第29-39页 |
一、 区域经济地理学条件论 | 第29-30页 |
二、 经济地域运动理论 | 第30-31页 |
三、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 第31-34页 |
四、 城市发展阶段理论 | 第34-37页 |
五、 系统论 | 第37-38页 |
六、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二章 城镇化发展价值取向分析 | 第40-56页 |
第一节 城镇化发展价值取向的提出背景 | 第40-43页 |
一、 英、美、韩等国城镇化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 第40-42页 |
二、 近期我国城镇化发展思路的转换 | 第42-43页 |
第二节 城镇化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 第43-46页 |
一、 过程与结果的基本内涵与关系 | 第44页 |
二、 城镇化自然发展的历史过程的背景与内涵 | 第44-46页 |
第三节 我国城镇化推进速度的再认识 | 第46-50页 |
一、 城镇化进程中量与质的关系 | 第47页 |
二、 我国城镇化推进速度分析 | 第47-49页 |
三、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衍生出的各种问题 | 第49-50页 |
第四节 我国城镇化价值取向的确认 | 第50-55页 |
一、 实现“以人为本”成为未来城镇化的核心内容 | 第50-51页 |
二、 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是城镇化的基本目的 | 第51-52页 |
三、 健康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本保障 | 第52-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三章 东北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 | 第56-72页 |
第一节 古代东北地区城镇的发展状况 | 第56-61页 |
一、 古代东北地区城镇发展状况 | 第56-59页 |
二、 古代东北地区城镇类型与发展特征 | 第59-61页 |
第二节 近代东北地区城镇化的开端 | 第61-65页 |
一、 近代东北地区城镇化的发展进程 | 第61-63页 |
二、 近代东北地区城镇化的发展特征 | 第63-65页 |
第三节 建国以后东北地区城镇化进程 | 第65-69页 |
一、 改革开放以前东北地区城镇化进程 | 第65-66页 |
二、 改革开放以后东北地区城镇化进程 | 第66-69页 |
第四节 东北地区城镇化发展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 第69-71页 |
一、 东北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成效分析 | 第69-70页 |
二、 东北地区城镇化面临的诸多不利因素 | 第70-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四章 东北地区城镇化质量的测度与评价 | 第72-111页 |
第一节 城镇化质量评价的总体框架 | 第72-80页 |
一、 评价的具体内容 | 第72-73页 |
二、 评价区域的界定 | 第73-74页 |
三、 评价指标与数据来源 | 第74-76页 |
四、 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76-80页 |
第二节 东北地区地级市城镇化质量的测度与评价 | 第80-92页 |
一、 东北地区城镇化质量的阶段划分 | 第80-83页 |
二、 东北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分异特征 | 第83-85页 |
三、 东北地区城镇化质量的分项评价 | 第85-89页 |
四、 东北地区城镇化的协调发展类型 | 第89-92页 |
第三节 全国视域下的东北地区城镇化质量的比较与评价 | 第92-110页 |
一、 东北三省与全国 31 个省城市化发展质量的比较与评价 | 第93-100页 |
二、 东北地区副省级城市与全国副省级城市的城镇化质量比较与评价 | 第100-105页 |
三、 东北地区地级市与全国地级市的城镇化质量的比较与评价 | 第105-110页 |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第五章 东北地区城镇化质量的层级划分与形成机理 | 第111-128页 |
第一节 城镇化质量层级划分与特征分析 | 第111-119页 |
一、 城镇化质量层级性的内涵 | 第111页 |
二、 城镇化质量层级划分方法与结果 | 第111-117页 |
三、 城镇化质量的地域层级范围与区域特征 | 第117-119页 |
第二节 城镇化发展质量层级形成的动力体系 | 第119-123页 |
一、 政府力 | 第119-120页 |
二、 市场力 | 第120-121页 |
三、 个人力 | 第121-123页 |
第三节 东北地区城镇化质量地域层级的形成机理 | 第123-127页 |
一、 资源禀赋条件 | 第123页 |
二、 政策条件 | 第123-125页 |
三、 人口条件 | 第125-126页 |
四、 区位条件 | 第126页 |
五、 计划经济时期遗留问题 | 第126-127页 |
本章小结 | 第127-128页 |
第六章 新形势下东北地区城镇化质量的调控机制与策略 | 第128-140页 |
第一节 城镇化质量调控体系的建立 | 第128-131页 |
一、 新形势下城镇化的调控目标 | 第128-129页 |
二、 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的调控机制 | 第129-130页 |
三、 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的调控手段 | 第130-131页 |
第二节 东北地区城镇化发展趋势分析 | 第131-133页 |
一、 城镇化水平虚高逐渐改善,质量差距仍然存在 | 第132页 |
二、 城乡一体化进程逐渐加快 | 第132页 |
三、 城市群逐渐形成,聚集效应更加明显 | 第132-133页 |
四、 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实现协调发展 | 第133页 |
五、 东北地区多个小城镇将会不断发展壮大 | 第133页 |
第三节 提升东北地区城镇化质量路径与策略 | 第133-139页 |
一、 东北地区城镇化质量的调控路径 | 第133-135页 |
二、 提升东北地区城镇化质量的策略 | 第135-139页 |
本章小结 | 第139-14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40-144页 |
一、 研究结论 | 第140-142页 |
二、 主要创新点 | 第142页 |
三、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 第142-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51页 |
后记 | 第151-154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第154-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