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框架论文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震倒塌破坏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51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5-17页
    1.2 地震倒塌破坏定义第17页
    1.3 结构地震倒塌破坏特性第17-23页
        1.3.1 结构地震响应的不确定性第18-21页
        1.3.2 结构抵御地震作用的系统性第21-22页
        1.3.3 地震倒塌与连续倒塌第22-23页
        1.3.4 抗倒塌性能与抗震性能第23页
    1.4 结构抗地震倒塌破坏分析方法第23-27页
        1.4.1 静力推覆分析法第24-25页
        1.4.2 动力分析法第25-27页
            1.4.2.1 逐步增量弹塑性时程分析法第25-26页
            1.4.2.2 时程分析法第26-27页
        1.4.3 离散元分析法第27页
    1.5 结构地震倒塌破坏准则第27-34页
        1.5.1 变形破坏准则第28-29页
        1.5.2 基于能量的倒塌破坏准则第29-31页
        1.5.3 基于变形耗能组合的双参数倒塌破坏准则第31-32页
        1.5.4 考虑子结构破坏的倒塌破坏准则第32-33页
        1.5.5 倒塌破坏准则第33-34页
    1.6 倒塌破坏临界状态第34-37页
    1.7 塑性铰发育与结构倒塌破坏第37-39页
    1.8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39-41页
        1.8.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39-40页
        1.8.2 拟采用的倒塌分析技术路线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51页
第二章 融入结构思想的倒塌性能研究第51-65页
    2.1 基于结构思想的倒塌破坏研究第51-55页
        2.1.1 构件抗倒塌设计思想第51-53页
        2.1.2 结构抗倒塌设计思想第53-54页
        2.1.3 域倒塌破坏模型第54页
        2.1.4 塑性铰密度破坏准则第54-55页
    2.2 结构倒塌破坏研究思考第55-60页
        2.2.1 构件层面的倒塌破坏思考第55-57页
        2.2.2 子结构层面的倒塌破坏思考第57-59页
        2.2.3 整体结构层面的倒塌破坏思考第59-60页
    2.3 拟采用的倒塌破坏研究方法第60-62页
        2.3.1 构件层面的倒塌研究内容第60-61页
        2.3.2 子结构层面的倒塌研究内容第61页
        2.3.3 整体结构层面的倒塌研究内容第61-62页
    2.4 结构倒塌破坏与构件损伤的统一模型探索第62-64页
        2.4.1 破坏的细观统一第63页
        2.4.2 破坏的宏观统一第63-64页
    2.5 小结第64-65页
第三章 构件层次的结构倒塌研究第65-97页
    3.1 钢筋混凝土柱损伤的多尺度分析第65-67页
        3.1.1 柱损伤的细观尺度研究第65-66页
        3.1.2 柱损伤的宏观尺度研究第66-67页
    3.2 钢筋混凝土框架柱破坏准则第67-71页
        3.2.1 钢筋混凝土柱单参数破坏准则第67-69页
        3.2.2 钢筋混凝土柱多参数破坏准则第69-71页
    3.3 改进双参数破坏准则第71-79页
        3.3.1 混凝土柱耗能特性第72-74页
        3.3.2 有效耗能理论第74-76页
        3.3.3 考虑加载幅值的改进 Park-Ang 破坏准则第76-79页
    3.4 基于倒塌的构件破坏量化分析第79-80页
    3.5 混凝土柱塑性铰长度研究第80-85页
        3.5.1 塑性铰定义第81页
        3.5.2 塑性铰长度定义第81-85页
        3.5.3 塑性铰发育与构件损伤第85页
    3.6 矩形截面框架柱曲率计算研究第85-92页
        3.6.1 屈服曲率第85-86页
        3.6.2 极限曲率第86-92页
    3.7 框架柱塑性铰量化分析第92-93页
    3.8 小结第93-94页
    参考文献第94-97页
第四章 基于域失效的子结构抗倒塌性能研究第97-117页
    4.1 倒塌破坏模型第97-98页
        4.1.1 层模型第97-98页
        4.1.2 子结构性能与结构倒塌第98页
    4.2 域失效倒塌破坏模型第98-102页
    4.3 域失效与构件损伤第102-105页
        4.3.1 合理性第103-104页
        4.3.2 唯一性第104页
        4.3.3 可量化性第104-105页
    4.4 域失效与层倒塌第105-107页
        4.4.1 结构层完全倒塌第105-106页
        4.4.2 层严重破坏第106-107页
    4.5 域失效与结构倒塌第107-109页
    4.6 基于域模型的塑性铰密度倒塌破坏准则第109-114页
        4.6.1 结构倒塌破坏机制第109-110页
        4.6.2 结构倒塌变量的选取第110-112页
        4.6.3 塑性铰密度破坏准则第112-114页
    4.7 小结第114-115页
    参考文献第115-117页
第五章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整体抗倒塌性能研究第117-145页
    5.1 结构整体性能研究第117-119页
    5.2 结构倒塌破坏区间第119-121页
        5.2.1 结构倒塌破坏临界点第119页
        5.2.2 倒塌破坏区间第119-121页
    5.3 结构抗地震倒塌分析方法第121-125页
        5.3.1 倒塌指数计算流程第121页
        5.3.2 结构倒塌分析流程图第121-122页
        5.3.3 框架结构时程反应分析方法第122-125页
        5.3.4 倒塌破坏量化第125页
    5.4 混凝土框架结构倒塌试验第125-132页
        5.4.1 框架结构试验第125-128页
            5.4.1.1 二层双跨框架结构试验第125-126页
            5.4.1.2 三层双跨框架结构试验第126-127页
            5.4.1.3 三层三跨框架结构试验第127-128页
        5.4.2 平面框架倒塌分析第128-130页
            5.4.2.1 有限元程序 OpenSees第128-129页
            5.4.2.2 数学软件 MATLAB第129-130页
        5.4.3 平面框架建模第130-131页
        5.4.4 平面框架结构反复加载分析第131-132页
        5.4.5 结构倒塌破坏特点第132页
    5.5 混凝土框架结构倒塌分析第132-138页
        5.5.1 框架试验准确性验证第132-133页
        5.5.2 框架柱损伤定义第133-134页
            5.5.2.1 框架柱曲率定义第133-134页
            5.5.2.2 框架柱塑性铰定义第134页
        5.5.3 框架结构抗倒塌性能量化分析第134-138页
            5.5.3.1 框架结构塑性铰分布第134-135页
            5.5.3.2 结构倒塌破坏指数第135-138页
    5.6 小结第138-140页
    参考文献第140-145页
第六章 整体结构倒塌破坏参数分析第145-161页
    6.1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第145-148页
    6.2 结构倒塌破坏性能参数第148-150页
        6.2.1 地震动输入评价指标 PGA第148页
        6.2.2 结构设计参数选取第148-150页
    6.3 地震记录选取第150-152页
        6.3.1 地震记录数据库第150页
        6.3.2 框架模型倒塌分析第150-152页
        6.3.3 地震动选取结果第152页
        6.3.4 时程分析结果评价第152页
    6.4 框架结构倒塌性能变参数分析第152-157页
        6.4.1 层数第153-154页
        6.4.2 层高第154-155页
        6.4.3 跨度第155-156页
        6.4.4 轴压比第156-157页
    6.5 倒塌分析思考第157-159页
        6.5.1 加速度幅值第157-158页
        6.5.2 域破坏特性第158-159页
    6.6 小结第159-160页
    参考文献第160-161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61-165页
    7.1 结论第161-162页
    7.2 思考第162-163页
    7.3 展望第163-165页
附录A第165-172页
附录B第172-193页
附录C第193-198页
附录D第198-200页
致谢第200页

论文共2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学英语教师教学观念的个案研究
下一篇:饱水—失水循环劣化作用下库岸高边坡岩石流变机理及工程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