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性广场设计研究--以陕西公安英烈纪念园为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的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国外纪念性广场理论与实践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纪念性广场理论与实践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2 研究对象 | 第13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4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14-17页 |
2 纪念性空间解析 | 第17-43页 |
2.1 纪念 | 第17-19页 |
2.1.1 纪念的涵义 | 第17-18页 |
2.1.2 纪念的本能和动机 | 第18-19页 |
2.1.3 纪念的特点 | 第19页 |
2.2 景观与广场 | 第19-21页 |
2.2.1 景观的涵义 | 第20页 |
2.2.2 广场的涵义 | 第20-21页 |
2.3 纪念性景观的概念 | 第21-23页 |
2.4 纪念性广场的概念 | 第23页 |
2.5 纪念性空间的分类 | 第23-37页 |
2.5.1 纪念性空间的发展历程 | 第23-26页 |
2.5.2 纪念性空间的分类 | 第26-27页 |
2.5.3 按纪念目标分类 | 第27-28页 |
2.5.4 按建筑环境分类 | 第28-37页 |
2.6 纪念性广场的特性 | 第37-41页 |
2.7 小结 | 第41-43页 |
2.7.1 纪念空间类型总结 | 第41页 |
2.7.2 纪念广场与其他纪念空间之间的对比 | 第41-43页 |
3 纪念性广场的设计要素、原则和方法 | 第43-51页 |
3.1 纪念性广场的设计要素 | 第43-44页 |
3.1.1 地形 | 第43页 |
3.1.2 纪念性构筑物 | 第43页 |
3.1.3 纪念性雕塑 | 第43页 |
3.1.4 植物的配置 | 第43-44页 |
3.2 纪念性广场的设计原则 | 第44-48页 |
3.2.1 纪念性广场的形式 | 第45-46页 |
3.2.2 纪念性广场的非理性因素 | 第46-47页 |
3.2.3 纪念性广场的内在张力 | 第47-48页 |
3.2.4 纪念性广场的情感表达 | 第48页 |
3.3 纪念性广场的设计方法 | 第48-50页 |
3.3.1 尺度与比例 | 第48-49页 |
3.3.2 添景与障景 | 第49-50页 |
3.3.3 引导的手法 | 第50页 |
3.3.4 节奏和韵律 | 第50页 |
3.4 小结 | 第50-51页 |
4 设计案例—陕西省公安英烈纪念园 | 第51-65页 |
4.1 区位概况 | 第51-52页 |
4.2 设计定位 | 第52-61页 |
4.2.1 背景设定 | 第52-53页 |
4.2.2 功能分区 | 第53-55页 |
4.2.3 浮雕墙 | 第55-57页 |
4.2.4 植物配置 | 第57-60页 |
4.2.5 公共设施 | 第60-61页 |
4.2.6 场地铺装 | 第61页 |
4.3 广场情感化的设计分析 | 第61-63页 |
4.3.1 植物中的情感化设计 | 第61-62页 |
4.3.2 广场机理情感化设计 | 第62页 |
4.3.3 职业精神教育主题设计 | 第62-63页 |
4.4 总结与设计成果 | 第63-65页 |
5 念性广场及其功能拓展的趋势和体现 | 第65-67页 |
5.1 纪念性广场的发展趋势 | 第65页 |
5.1.1 设计人性化 | 第65页 |
5.1.2 题材多样化 | 第65页 |
5.2 纪念性广场功能拓展的体现 | 第65-67页 |
6 结论 | 第67-69页 |
6.1 对纪念性广场研究结论 | 第67页 |
6.2 对于现代纪念性广场的感悟与反思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附录1 图表目录 | 第73-75页 |
附录2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