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引言 | 第10-13页 |
| ·研究缘起 | 第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 2 社会认同原理解读 | 第13-20页 |
| ·社会认同原理的产生及影响 | 第13-14页 |
| ·社会认同原理 | 第14-16页 |
| ·社会认同的概念 | 第14-15页 |
| ·社会认同的基本观点 | 第15页 |
| ·社会认同的基本过程 | 第15-16页 |
| ·社会认同原理的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 ·泰弗尔的社会认同理论 | 第16-17页 |
| ·特纳的自我分类理论 | 第17-18页 |
| ·社会认同的可能性 | 第18-20页 |
| ·人性的共同点 | 第18-19页 |
| ·人的自我认知和人对世界认知的共同点 | 第19页 |
| ·社会认同在社会交往中产生 | 第19-20页 |
| 3 基于社会认同原理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依据 | 第20-28页 |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特点 | 第20-21页 |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 第20页 |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 第20-21页 |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 第21页 |
| ·社会认同原理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 | 第21-24页 |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第21-23页 |
| ·理想性与现实性的辩证法契合 | 第23-24页 |
| ·社会认同原理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依据 | 第24-28页 |
| ·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 第24页 |
| ·带动个体的全面发展 | 第24-25页 |
| ·增强国家的凝聚力 | 第25-26页 |
| ·巩固党的领导力 | 第26-28页 |
| 4 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 | 第28-38页 |
| ·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 | 第28-31页 |
| ·激烈竞争导致忽视理论 | 第28页 |
| ·自我实现高于无私奉献 | 第28-29页 |
| ·个性张扬忽视团队意识 | 第29-30页 |
| ·信任危机制造网络愤青 | 第30-31页 |
|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31-34页 |
| ·灌输方式取代渗透教育 | 第31-32页 |
| ·方法单一疏于全面发展 | 第32-33页 |
| ·分数激励有违传道解惑 | 第33-34页 |
| ·影响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 | 第34-38页 |
| ·社会环境是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因素 | 第34-35页 |
| ·高校教育是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因素 | 第35-36页 |
| ·个人交往群体是大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因素 | 第36-38页 |
| 5 社会认同原理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办法 | 第38-45页 |
| ·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 第38-40页 |
| ·内群体提高与外群体促进相结合 | 第38-39页 |
| ·观念创新和理念继承相结合 | 第39页 |
| ·社会认知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 第39-40页 |
| ·现实认知与目标认同相统一 | 第40页 |
| ·社会认同原理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建立的途径和办法 | 第40-45页 |
| ·社会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同 | 第40-42页 |
| ·学校带动思想政治教育理想认同 | 第42-44页 |
| ·家庭拉动思想政治教育情感认同 | 第44-45页 |
| 结束语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52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2-53页 |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