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5页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1.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2.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2.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页 |
1.研究思路 | 第14页 |
2.研究方法 | 第14页 |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14-15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内涵和必要性 | 第15-20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相关概念 | 第15-18页 |
1.生活的内涵 | 第15-16页 |
2.生活化的内涵 | 第16页 |
3.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内涵 | 第16-18页 |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 | 第18-20页 |
1.贯彻“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客观要求 | 第18页 |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 | 第18-19页 |
3.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现实需要 | 第19-20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论依据 | 第20-26页 |
(一)马克思的人与社会关系理论 | 第20-22页 |
(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 第22-23页 |
(三)杜威的现代教育理论 | 第23-24页 |
(四)胡塞尔的相关理论 | 第24-26页 |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缺失的表现 | 第26-32页 |
(一)教学方式方面生活化缺失的表现 | 第26-28页 |
1.课堂教学模式的固化 | 第26-27页 |
2.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 | 第27-28页 |
(二)教学内容方面生活化缺失的表现 | 第28-30页 |
1.教材的处理重知识化 | 第28-29页 |
2.教育素材的选择轻生活化 | 第29-30页 |
(三)学校教育管理方面生活化缺失的表现 | 第30-32页 |
1.教与学追求的片面化 | 第30-31页 |
2.对学校环境的隐性育人功能重视不足 | 第31-32页 |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缺失的原因 | 第32-38页 |
(一)教育者的生活教育理念滞后 | 第32-34页 |
1.生活教育理念的欠缺 | 第32-33页 |
2.对教学目标的适用性关注不足 | 第33页 |
3.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不足 | 第33-34页 |
(二)学校的教育管理方式缺失生活化 | 第34-35页 |
1.考评方式偏向政绩化 | 第34-35页 |
2.管理方式不够灵活 | 第35页 |
(三)学生对生活教育在知行上存在偏差 | 第35-38页 |
1.对生活教育从认知到认同过渡不够 | 第35-36页 |
2.对生活教育由认知到践行存在差距 | 第36-38页 |
五、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对策 | 第38-48页 |
(一)教育理念要回归日常生活 | 第38-40页 |
1.凸显教学内容的生活性 | 第38-39页 |
2.凸显教学目标的适用性 | 第39-40页 |
(二)教学方式要融入现实生活 | 第40-43页 |
1.注重运用情境教学和心理咨询的育人方式 | 第41-42页 |
2.重视社会实践育人方式 | 第42-43页 |
(三)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本 | 第43-45页 |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 第43-44页 |
2.重视对学生的引导和针对学生的需要开展教学 | 第44-45页 |
(四)学校管理方式要贴近现实生活 | 第45-48页 |
1.改进对师生的考核评价机制 | 第45-47页 |
2.注重发挥学校环境的隐性育人功能 | 第47-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附录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