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

农村被拐妇女遗弃子社会化问题研究--以山西Y县为例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2页
1 绪论第12-18页
   ·研究的缘起第12-13页
     ·电影《盲山》第12页
     ·现实中山西的"盲山"第12页
     ·"盲山"中的弃子第12-13页
   ·研究的背景第13-14页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4页
     ·研究的目第14页
     ·研究的意义第14页
   ·基本概念的界定第14-18页
     ·家庭第14-15页
     ·单亲家庭第15-16页
     ·社会化第16-18页
2 社会化的理论分析第18-28页
   ·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第18-23页
     ·家庭第18-20页
     ·学校第20-22页
     ·同辈群体第22页
     ·大众传播媒体第22-23页
   ·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第23-28页
     ·自我意识理论第23页
     ·精神分析理论第23-25页
     ·认知发展理论第25页
     ·社会学习理论第25-26页
     ·生命历程理论第26-28页
3 被拐妇女遗弃子的研究设计第28-32页
   ·研究方法第28-29页
     ·定性研究第28-29页
     ·定量研究第29页
   ·研究过程第29-31页
     ·样本的选择第29-30页
     ·研究中使用的MHT量表第30-31页
   ·研究限制第31-32页
4 对被拐妇女遗弃子社会化问题的分析和研究第32-50页
   ·被拐妇女遗弃子的基本情况第32-37页
     ·样本总体情况第32-33页
     ·被拐妇女遗弃子家庭的相关情况第33-34页
     ·被拐妇女遗弃子的生活情况第34-36页
     ·被拐妇女遗弃子的亲子关系第36-37页
   ·被拐妇女遗弃子的人格发展不健全第37-41页
   ·被拐妇女遗弃子的知识技能相对较低第41-43页
     ·学习成绩第41-42页
     ·基本生活技能第42-43页
   ·被拐妇女遗弃子的情感体验和性别角色第43-44页
   ·被拐妇女遗弃子的社会支持匮乏第44-45页
   ·对被拐妇女遗弃子社会化问题的分析第45-50页
     ·家庭结构的制约第45-46页
     ·社会性别角色第46-47页
     ·亲子关系第47-48页
     ·家庭教养方式第48-49页
     ·社会支持第49-50页
5 结论第50-52页
6 解决被拐妇女遗弃子社会化问题的对策建议第52-58页
   ·强化家庭教育第52-54页
     ·提高自身素质,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第52-53页
     ·更新教育观念,转变家庭教养方式第53-54页
     ·加强亲子沟通,重视家庭互动第54页
   ·重视学校教育第54-57页
     ·加强教育创新,延伸教育功能第54-55页
     ·重视情感教育,因人制宜,因势利导第55-56页
     ·鼓励同伴交往,营造良好的群体心理气氛第56-57页
   ·强化社会认同和支持第57-58页
     ·积极推进建立农村社区少年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第57页
     ·不断发展和完善农村职业教育第57页
     ·完善并落实相关法规政策,保障青少年的合法权益第57-58页
致谢第58-60页
参考文献第60-62页
附录A 《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量表)第62-66页
附录B 调查问卷第66-68页
附录C 访谈提纲第68-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邓小平关于实现社会阶层良性互动思想探析
下一篇:拨乱反正时期邓小平的教育改革思想及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