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论文--阶级、阶层论文

邓小平关于实现社会阶层良性互动思想探析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引言第8页
1 社会阶层良性互动的基本理论第8-11页
   ·社会分层第8-9页
   ·社会阶层第9页
   ·社会阶层之间的良性互动第9-11页
2 邓小平关于实现社会阶层良性互动思想的理论来源和现实基础第11-17页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是互动的理论渊源第11-12页
   ·列宁社会发展理论是互动的重要理论来源第12-13页
   ·毛泽东社会发展理论是互动的重要理论依据第13-14页
   ·社会阶层的新变化、社会良性运行的新要求是互动的现实基础第14-17页
3 邓小平关于实现社会阶层良性互动思想的理论与实践第17-39页
   ·互动的目的: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协调发展第17-20页
   ·互动的条件:打破平均主义、营造市场氛围第20-24页
   ·互动的机制:鼓励竞争流动、加强协调保障第24-29页
   ·互动的领域:先经济后政治、领域不断扩展第29-33页
   ·互动的原则:坚持互利共赢、促进社会公正第33-35页
   ·互动的重点:促进城乡互动、缩小贫富差距第35-39页
4 邓小平关于实现社会阶层良性互动思想的主要特征第39-44页
   ·主体平等型互动: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第39-40页
   ·系统开放型互动:全球化的必然结果第40-41页
   ·市场主导型互动:体制转轨的重要目标第41-42页
   ·温和渐进型互动:中国特色的具体体现第42-43页
   ·互利共赢型互动: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第43-44页
5 邓小平关于实现社会阶层良性互动思想的意义第44-48页
   ·实现科学发展的理论基础第44-45页
   ·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支撑第45-46页
   ·实现伟大复兴的理论保障第46-48页
致谢第48-50页
参考书目第50-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社会网络在政府内部知识共享中的作用机制--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
下一篇:农村被拐妇女遗弃子社会化问题研究--以山西Y县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