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的背景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2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 论文创新之处 | 第13-15页 |
第2章 贝朗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第15-23页 |
2.1 公司发展历史 | 第15-16页 |
2.1.1 公司基本情况 | 第15页 |
2.1.2 公司核心业务 | 第15-16页 |
2.1.3 公司产品市场目标 | 第16页 |
2.1.4 公司组织架构和人员情况 | 第16页 |
2.2 内部竞争力分析 | 第16-21页 |
2.2.1 管理架构分析 | 第17页 |
2.2.2 市场营销分析 | 第17-19页 |
2.2.3 销售渠道分析 | 第19-20页 |
2.2.4 技术开发能力分析 | 第20页 |
2.2.5 售后服务分析 | 第20-2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1-23页 |
第3章 贝朗公司宏观环境分析 | 第23-31页 |
3.1 贝朗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第23-25页 |
3.1.1 政策法规分析 | 第23-24页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第24页 |
3.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第24-25页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第25页 |
3.2 医疗器械产业内部环境分析 | 第25-27页 |
3.2.1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分析 | 第25-26页 |
3.2.2 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分析 | 第26页 |
3.2.3 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分析 | 第26页 |
3.2.4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分析 | 第26页 |
3.2.5 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分析 | 第26-27页 |
3.3 企业战略 SWOT 分析 | 第27-29页 |
3.3.1 公司的优势分析 | 第27页 |
3.3.2 公司的劣势分析 | 第27页 |
3.3.3 公司的机会分析 | 第27-28页 |
3.3.4 公司的威胁分析 | 第28页 |
3.3.5 战略组合 | 第28-2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4章 贝朗公司实现发展的战略新方案 | 第31-37页 |
4.1 战略制定的指导思想 | 第31页 |
4.2 明确公司战略目标和战略定位 | 第31-33页 |
4.2.1 总体战略目标 | 第31-32页 |
4.2.2 总体战略定位 | 第32-33页 |
4.3 贝朗公司的战略制定 | 第33-35页 |
4.3.1 市场营销战略 | 第33-34页 |
4.3.2 研发战略 | 第34页 |
4.3.3 人力资源战略 | 第34页 |
4.3.4 物流战略 | 第34-35页 |
4.3.5 财务战略 | 第3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5章 贝朗公司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第37-41页 |
5.1 对战略开展适用性评价 | 第37-38页 |
5.1.1 一致性 | 第37页 |
5.1.2 优越性 | 第37页 |
5.1.3 可行性 | 第37页 |
5.1.4 协调性 | 第37页 |
5.1.5 对利益相关者影响 | 第37-38页 |
5.2 贝朗公司战略实施阶段 | 第38-39页 |
5.2.1 战略发动阶段 | 第38页 |
5.2.2 战略计划阶段 | 第38页 |
5.2.3 战略运作阶段 | 第38页 |
5.2.4 战略控制与评估阶段 | 第38-39页 |
5.3 建立保障措施,推进战略的实施 | 第39页 |
5.3.1 组织内外部资源匹配 | 第39页 |
5.3.2 培养有利于创新发展的企业文化 | 第39页 |
5.3.3 注重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 第3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6章 贝朗公司发展战略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 第41-47页 |
6.1 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经营现状 | 第41-42页 |
6.1.1 国内市场经营状况 | 第41页 |
6.1.2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国际化状况 | 第41-42页 |
6.2 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竞争力分析 | 第42-43页 |
6.2.1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 | 第42页 |
6.2.2 Michaely 指数 | 第42-43页 |
6.3 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存在的问题 | 第43-44页 |
6.3.1 国外高端产品大量抢占中国市场 | 第43页 |
6.3.2 缺乏知名品牌,企业规模较小 | 第43页 |
6.3.3 长期投入建设不足,创新能力薄弱 | 第43-44页 |
6.4 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对策 | 第44-45页 |
6.4.1 贴近本土需求,建立完善的复合型市场网络 | 第44页 |
6.4.2 重视科研开发,充实运用高新技术 | 第44页 |
6.4.3 重视人才的培养和科学使用 | 第44页 |
6.4.4 培育一批国家医疗器械旗舰企业 | 第44页 |
6.4.5 校企共同合作,研发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 | 第44-45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结论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