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引言 | 第10-16页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沉积学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粒度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3 沉积地球化学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2.4 华北南缘上二叠统-下三叠统沉积环境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5 华北南缘上二叠统-下三叠统物源区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3 研究内容及路线 | 第13-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4页 |
1.4 工作量 | 第14-15页 |
1.5 本文创新点 | 第15-16页 |
2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6-24页 |
2.1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6-17页 |
2.2 区域地层概况 | 第17-21页 |
2.3 区域岩浆岩简介 | 第21页 |
2.4 区域地质演化史 | 第21-24页 |
3 沉积特征及沉积相分析 | 第24-42页 |
3.0 剖面特征 | 第24-26页 |
3.1 岩石学特征 | 第26-28页 |
3.2 沉积构造特征 | 第28-30页 |
3.3 粒度分析 | 第30-33页 |
3.4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 第33-40页 |
3.4.1 辫状河三角洲相 | 第33-34页 |
3.4.2 湖泊相 | 第34-37页 |
3.4.3 湖泊三角洲相 | 第37-40页 |
3.5 沉积相垂向演化 | 第40-42页 |
4 岩石元素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 第42-58页 |
4.1 岩石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43-44页 |
4.1.1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43-44页 |
4.1.2 稀土元素配分模式 | 第44页 |
4.2 地球化学特征对古环境的指示意义 | 第44-49页 |
4.2.1 古氧相分析 | 第44-47页 |
4.2.2 古气候与古盐度分析 | 第47-49页 |
4.3 沉积源区分析 | 第49-58页 |
4.3.1 沉积物源属性分析 | 第49-50页 |
4.3.2 沉积物源区构造背景分析 | 第50-53页 |
4.3.3 物源区分析 | 第53-58页 |
5 沉积环境演化及构造意义 | 第58-62页 |
5.1 沉积环境演化 | 第58-59页 |
5.2 构造意义 | 第59-62页 |
6 结论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作者简历 | 第70-72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