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的现状述评 | 第12-15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5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第2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18-28页 |
2.1 相关概念的理论阐述 | 第18-21页 |
2.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18-19页 |
2.1.2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 | 第19-20页 |
2.1.3 有效融入 | 第20-21页 |
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 第21-23页 |
2.2.1 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需要 | 第21-22页 |
2.2.2 培养初中生核心价值素养的需要 | 第22-23页 |
2.2.3 提高教师素质水平的需要 | 第23页 |
2.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可行性 | 第23-28页 |
2.3.1 两者价值目标的契合性 | 第23-24页 |
2.3.2 两者内容结构的相容性 | 第24-26页 |
2.3.3 两者教育形式的互通性 | 第26-28页 |
第3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现状调查 | 第28-39页 |
3.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现状调查 | 第28-35页 |
3.1.1 调研概况 | 第28-30页 |
3.1.2 现状解读 | 第30-35页 |
3.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第35-39页 |
3.2.1 融入课程教材存在的问题 | 第35-36页 |
3.2.2 融入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 第36-37页 |
3.2.3 融入课程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 | 第37-39页 |
第4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9-45页 |
4.1 课程教学主体的有效融入意识不强、能力不足 | 第39-40页 |
4.1.1 教师有效融入的意识不强 | 第39页 |
4.1.2 教师有效融入的能力不足 | 第39-40页 |
4.2 课程教学客体的身心发展不平衡、逆反心理严重 | 第40-41页 |
4.2.1 初中生的身心发展不平衡 | 第40-41页 |
4.2.2 初中生的逆反心理严重 | 第41页 |
4.3 课程教学介体的手段呈现不够、内容融合不足 | 第41-43页 |
4.3.1 教学手段呈现不够 | 第42页 |
4.3.2 教材内容融合不足 | 第42-43页 |
4.4 课程教学环体的外在氛围不浓、保障机制不力 | 第43-45页 |
4.4.1 社会的外在氛围不浓 | 第43页 |
4.4.2 学校的保障机制不力 | 第43-45页 |
第5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对策 | 第45-55页 |
5.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宏观原则 | 第45-48页 |
5.1.1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统一的原则 | 第45-46页 |
5.1.2 榜样示范与先进典型引领相结合的原则 | 第46页 |
5.1.3 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 第46-47页 |
5.1.4 以人为本的原则 | 第47-48页 |
5.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具体策略 | 第48-55页 |
5.2.1 提升课程认知,增强融入意识 | 第48-50页 |
5.2.2 整合教材内容,完善知识结构 | 第50-51页 |
5.2.3 创新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 第51-53页 |
5.2.4 开展社会实践,提升践行效果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60-61页 |
附录A | 第61-63页 |
附录B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