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机器人技术论文--机器人论文

螺栓扳手机器人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9-14页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9页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第9-12页
        1.2.1 国外发展现状第10-11页
        1.2.2 国内发展现状第11-12页
    1.3 论文来源第12页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安排第12-13页
        1.4.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2-13页
        1.4.2 论文的章节介绍第13页
    1.5 本章小结第13-14页
2 螺栓拧紧技术的理论基础第14-25页
    2.1 扭矩控制的意义第14页
    2.2 螺栓紧固原理第14-16页
    2.3 扭矩法第16-17页
    2.4 扭矩转角法第17-18页
    2.5 扭矩法和扭矩转角法比较第18-21页
    2.6 扭矩转角法的应用第21-24页
    2.7 本章小结第24-25页
3 螺栓扳手机器人的总体设计和机械结构第25-33页
    3.1 螺栓扳手机器人总体设计第25-27页
        3.1.1 螺栓扳手机器人设计目标第25页
        3.1.2 螺栓扳手机器人总体方案第25-26页
        3.1.3 螺栓扳手机器人工作原理第26-27页
    3.2 螺栓扳手机器人机械结构第27-32页
        3.2.1 机械结构方案第27-32页
    3.3 本章小结第32-33页
4 螺栓扳手机器人的硬件设计第33-56页
    4.1 硬件的总体设计第33-34页
    4.2 电源模块的硬件设计第34-36页
    4.3 中央处理模块的硬件设计第36-39页
        4.3.1 时钟电路的设计第37-38页
        4.3.2 复位电路的硬件设计第38页
        4.3.3 调式模块的硬件设计第38页
        4.3.4 电源电路的硬件设计第38-39页
    4.4 信息采集模块设计第39-40页
    4.5 存储模块设计第40-41页
    4.6 离合、按键、显示模块设计第41-43页
    4.7 超级电容的均衡电路设计第43-45页
    4.8 蓝牙模块的选择第45-46页
    4.9 电磁兼容和可靠性设计第46-50页
        4.9.1 滤波设计第47-48页
        4.9.2 屏蔽设计第48-49页
        4.9.3 接地设计第49页
        4.9.4 可靠性设计第49-50页
    4.10 PCB设计第50-55页
    4.11 本章小结第55-56页
5 螺栓扳手机器人的软件设计第56-73页
    5.1 软件编程方法第56-57页
    5.2 软件的总体设计第57-59页
        5.2.1 软件主层结构第58页
        5.2.2 软件子层结构第58-59页
    5.3 下位机软件的设计第59-66页
        5.3.1 下位机软件总流程设计第59-60页
        5.3.2 部分软件细节第60-61页
        5.3.3 控制器功能模块软件设计第61-65页
        5.3.4 定时中断速度不变处理和基于扭矩转角算法设计第65-66页
    5.4 上位机调试软件设计第66-72页
        5.4.1 上位机软件总体设计第66-67页
        5.4.2 数据显示窗口设计第67-69页
        5.4.3 参数配置模块设计第69-71页
        5.4.4 存储模块设计第71-72页
    5.5 本章小结第72-73页
6 螺栓扳手机器人的调试与测试第73-85页
    6.1 实验室测试第73-76页
        6.1.1 实验平台的搭建第73-74页
        6.1.2 相关模块的调试和整体测试第74-76页
    6.2 总体调试第76-77页
    6.3 可靠性实验第77-82页
        6.3.1 低温工作实验第77页
        6.3.2 高温工作实验第77-78页
        6.3.3 振动实验第78页
        6.3.4 冲击实验第78-79页
        6.3.5 湿热实验第79页
        6.3.6 电磁兼容实验第79-82页
    6.4 现场实验测试第82-84页
    6.5 误差分析第84页
    6.6 本章小结第84-85页
7 总结与展望第85-87页
    7.1 工作总结第85-86页
    7.2 展望研究第86-87页
参考文献第87-9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代的论文第90-91页
致谢第91-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道外防腐喷涂机器人设计及性能研究
下一篇:姿态传感器标定装置的研究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