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3页 |
1.1 研究的背景、意义及创新之处 | 第10-11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1.1.3 研究的创新 | 第11页 |
1.2 研究框架及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1.2.1 研究框架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2.1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 | 第13-14页 |
2.2 国内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研究 | 第14页 |
2.3 国外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研究 | 第14-15页 |
第三章 国内外场外市场对比分析 | 第15-22页 |
3.1 多层次资本市场下 OTC 市场的构建 | 第15页 |
3.2 场外市场的定义及特点 | 第15-16页 |
3.2.1 场外市场的定义 | 第15-16页 |
3.2.2 场外市场的特点 | 第16页 |
3.3 国际场外市场的现状 | 第16-18页 |
3.3.1 美国场外市场 | 第16-17页 |
3.3.2 日本场外市场 | 第17页 |
3.3.3 台湾场外市场 | 第17-18页 |
3.4 国内场外市场的发展情况 | 第18-22页 |
3.4.1 国内场外市场的历史 | 第18-19页 |
3.4.2 国内场外市场的现状 | 第19-22页 |
第四章 国内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分析及新融资渠道的拓展 | 第22-35页 |
4.1 中小企业的定义 | 第22页 |
4.2 中小企业的现状 | 第22页 |
4.3 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 | 第22-25页 |
4.3.1 内部融资与外部融资 | 第23页 |
4.3.2 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 | 第23-24页 |
4.3.3 股权融资、债权融资与夹层融资 | 第24-25页 |
4.4 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成因分析 | 第25-27页 |
4.4.1 挤出效应与新凯恩斯主义的信贷配给理论 | 第25页 |
4.4.2 信息不对称 | 第25-26页 |
4.4.3 中小企业本身的局限性 | 第26-27页 |
4.5 中小企业新的融资渠道分析 | 第27-32页 |
4.5.1 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与中小企业集合票据 | 第27-28页 |
4.5.2 中小企业私募债 | 第28-29页 |
4.5.3 区域性股权交易所 | 第29页 |
4.5.4 新三板 | 第29-32页 |
4.6 适合中小企业融资的新渠道—新三板 | 第32-35页 |
4.6.1 新三板挂牌门槛 | 第32-33页 |
4.6.2 新三板挂牌程序 | 第33-35页 |
第五章 中小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及融资的现实意义 | 第35-39页 |
5.1 增强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 | 第35-36页 |
5.1.1 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 | 第35页 |
5.1.2 引入更多投资者 | 第35页 |
5.1.3 帮助中小企业获取银行授信及贷款 | 第35-36页 |
5.1.4 增加中小企业股东的抵押贷款能力 | 第36页 |
5.2 促进中小企业规范运作 | 第36页 |
5.3 提升公司价值 | 第36-37页 |
5.3.1 价值发现功能 | 第36页 |
5.3.2 员工激励 | 第36-37页 |
5.3.3 提升公司品牌价值 | 第37页 |
5.3.4 加速公司发展 | 第37页 |
5.4 对中国经济的意义 | 第37-39页 |
5.4.1 改善资本市场层次 | 第37-38页 |
5.4.2 保证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 第38-39页 |
第六章 发展、完善新三板的建议 | 第39-42页 |
6.1 尽快推出做市商制度 | 第39-40页 |
6.1.1 增加市场吸引力 | 第39页 |
6.1.2 提高主办券商积极性 | 第39-40页 |
6.1.3 建立做市商间市场 | 第40页 |
6.1.4 加强做市商的监管 | 第40页 |
6.2 明确转板机制 | 第40页 |
6.3 降低投资者门槛 | 第40-41页 |
6.4 财税政策向新三板挂牌企业倾斜 | 第41-42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附件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