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污泥中胞外聚合物的组成及功能分析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4页 |
1.1 全球及我国水资源现状 | 第10页 |
1.2 我国水污染现状 | 第10页 |
1.3 造成我国水污染的原因 | 第10-11页 |
1.4 水污染控制方法 | 第11页 |
1.5 活性污泥法 | 第11-13页 |
1.6 活性污泥絮体及胞外聚合物 | 第13-19页 |
1.6.1 活性污泥絮体的重要性 | 第13-14页 |
1.6.2 胞外聚合物对污泥絮体特性的影响 | 第14-16页 |
1.6.3 胞外聚合物的产生和组成 | 第16-19页 |
1.7 胞外聚合物(EPS)的分级结构研究 | 第19-22页 |
1.7.1 胞外聚合物分级结构的理论思考 | 第19-20页 |
1.7.2 胞外聚合物提取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7.3 胞外聚合物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22页 |
1.8 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内容 | 第22-24页 |
1.8.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2-23页 |
1.8.2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4-36页 |
2.1 试验装置与运行方式 | 第24-25页 |
2.2 试验用水及接种污泥 | 第25页 |
2.2.1 试验用水 | 第25页 |
2.2.2 接种污泥 | 第25页 |
2.3 分析方法 | 第25-34页 |
2.3.1 常规水质及污泥分析 | 第25-26页 |
2.3.2 EPS 的提取及分析 | 第26-34页 |
2.4 实验仪器 | 第34-3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6-49页 |
3.1 不同基质下 SBR 的性能 | 第36-41页 |
3.1.1 污泥浓度的历时变化 | 第36-37页 |
3.1.2 污泥沉降性能变化 | 第37-38页 |
3.1.3 污泥脱水性能变化 | 第38-39页 |
3.1.4 基质去除效果 | 第39页 |
3.1.5 污泥形态的变化 | 第39-41页 |
3.2 EPS 提取方法的选择 | 第41-43页 |
3.2.1 CER 法不同提取时间的结果讨论 | 第41页 |
3.2.2 二次提取方法的选择 | 第41-43页 |
3.3 EPS 组成及功能分析 | 第43-49页 |
3.3.1 EPS 成分分析 | 第43-44页 |
3.3.2 EPS 蛋白质分子量分布分析 | 第44-45页 |
3.3.3 EPS 三维荧光特性分析 | 第45-47页 |
3.3.4 EPS 亲疏水性特性分析 | 第47-48页 |
3.3.5 EPS 表面电荷特性分析 | 第48-49页 |
4 结论与建议 | 第49-51页 |
4.1 结论 | 第49-50页 |
4.2 建议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作者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