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木结构古建筑的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第11-15页 |
1.2.1 木结构古建筑主要的营造技术研究 | 第11-12页 |
1.2.2 木结构古建筑抗震性能分析方法简介 | 第12页 |
1.2.3 主要研究成果 | 第12-15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2 木材的力学特性 | 第16-26页 |
2.1 木材的正交异向性 | 第16-18页 |
2.2 木材弹性常数 | 第18页 |
2.3 木材的黏弹性 | 第18-20页 |
2.3.1 蠕变曲线 | 第19页 |
2.3.2 蠕变的消除 | 第19-20页 |
2.4 木材强度 | 第20-23页 |
2.4.1 木材受压本构关系 | 第20-22页 |
2.4.2 木材各项强度及其破坏性质 | 第22-23页 |
2.5 单柱承载力试验 | 第23-25页 |
2.5.1 试验现象及破坏形态 | 第23-24页 |
2.5.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24-2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3 柱架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试验研究 | 第26-46页 |
3.1 柱与础石间的滑移耗能分析 | 第26-30页 |
3.1.1 柱、础间的传力机理分析 | 第26-27页 |
3.1.2 柱础间最大动摩擦系数测定试验 | 第27-28页 |
3.1.3 柱础间滑移耗能试验 | 第28-30页 |
3.2 榫卯节点静力分析 | 第30-39页 |
3.2.1 半榫榫卯连接传力机理 | 第30-32页 |
3.2.2 雀替的受力分析 | 第32-37页 |
3.2.3 榫卯节点的有限元模型 | 第37-39页 |
3.3 不带雀替柱架拟静力试验 | 第39-42页 |
3.3.1 模型设计 | 第39页 |
3.3.2 试验装置及测点布置 | 第39-40页 |
3.3.3 加载方案 | 第40页 |
3.3.4 试验现象及破坏形态 | 第40-42页 |
3.4 带雀替木构架拟静力试验 | 第42-45页 |
3.4.1 模型设计 | 第42-43页 |
3.4.2 试验装置及测点布置 | 第43页 |
3.4.3 加载方案 | 第43-44页 |
3.4.4 试验现象及破坏形态 | 第44-4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4 木构架耗能机理及力学特性分析 | 第46-64页 |
4.1 不带雀替木构架的试验结果分析 | 第46-49页 |
4.1.1 M-Ф试验滞回曲线 | 第46-47页 |
4.1.2 M-Ф骨架曲线 | 第47-48页 |
4.1.3 节点主要特征参数 | 第48-49页 |
4.2 带雀替木构架的试验结果分析 | 第49-54页 |
4.2.1 M-Ф试验滞回曲线 | 第49-50页 |
4.2.2 M-Ф骨架曲线 | 第50-52页 |
4.2.3 主要特征参数 | 第52-53页 |
4.2.4 M-Ф典型滞回环 | 第53-54页 |
4.3 榫卯节点的转动刚度退化 | 第54-55页 |
4.4 榫卯节点 M-Ф恢复力模型 | 第55-56页 |
4.5 木构架基于延性的地震损伤评价 | 第56-57页 |
4.6 柱础及柱架滞回耗能能力评估 | 第57-60页 |
4.6.1 柱架耗能分析 | 第57-59页 |
4.6.2 节点耗能与位移延性系数的关系 | 第59-60页 |
4.7 等效粘滞阻尼系数 | 第60-62页 |
4.7.1 单柱压弯时的等效阻尼系数 | 第60页 |
4.7.2 柱脚滑移耗能时的等效阻尼系数 | 第60-61页 |
4.7.3 榫卯节点的等效阻尼系数 | 第61-62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5 半刚性榫卯连接的简化计算 | 第64-82页 |
5.1 不考虑二阶效应的刚接点柱架内力及位移计算 | 第64-66页 |
5.2 半刚性节点连接的柱架内力简化计算 | 第66-75页 |
5.2.1 梁柱半刚性连接节点弯矩-转角的性能模拟 | 第66-67页 |
5.2.2 基本方程推导 | 第67-72页 |
5.2.3 采用位移法计算半刚性框架内力 | 第72-75页 |
5.3 考虑二阶效应的半刚性节点柱架内力 | 第75-81页 |
5.3.1 平面内弯曲的单元刚度矩阵 | 第76-79页 |
5.3.2 荷载矢量 | 第79-80页 |
5.3.3 考虑二阶效应的木构架节点弯矩计算 | 第80-8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6.1 主要内容及结论 | 第82-83页 |
6.2 展望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2页 |
附录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