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绪论 | 第11-15页 |
(一)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问题的提出 | 第11页 |
2、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二)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感恩内涵的诠释 | 第12页 |
2、感恩教育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3、感恩教育的实现路径 | 第13页 |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1、研究思路 | 第14页 |
2、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一、感恩、感恩教育的涵义探析 | 第15-21页 |
(一) 感恩内涵的深度剖析 | 第15-18页 |
1、感恩的概念 | 第15-16页 |
2、感恩和感激、感动的比较 | 第16-17页 |
3、感恩和感念的比较 | 第17-18页 |
(二) 感恩教育的内涵和隐性特征 | 第18-21页 |
1、感恩教育的涵义 | 第18-19页 |
2、感恩教育的隐性特征分析 | 第19-21页 |
二、从调查问卷看大学生的感恩现状 | 第21-26页 |
(一) 问卷设计情况分析 | 第21-22页 |
1、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 | 第21页 |
2、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第21-22页 |
(二) 从问卷结果看大学生的感恩问题之所在 | 第22-26页 |
1、感恩认知层面,"无恩可感" | 第22-23页 |
2、感恩情感等面,"有恩无感" | 第23-25页 |
3、感恩行为层面,"有感无示"或"有感错示" | 第25-26页 |
三、大学生感恩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6-32页 |
(一) 显性感恩教育存在问题 | 第26-28页 |
1、功利化色彩明显,急功近利倾向突出 | 第26-27页 |
2、教化色彩明显,缺乏情感性 | 第27页 |
3、形式主义色彩明显,缺乏实效性 | 第27页 |
4、体制呈"倒三角"模式,缺乏层次性 | 第27-28页 |
(二) 感恩环境层面存在问题 | 第28-31页 |
1、学校环境中,对感恩文化的塑造不够到位 | 第28页 |
2、家庭环境中,存在与学校教育不和谐的音符 | 第28-29页 |
3、社会环境中,负面影响依然存在并不断蔓延 | 第29-31页 |
(三) 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容易出现问题 | 第31-32页 |
1、自我认知有失偏颇 | 第31页 |
2、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 第31-32页 |
3、情绪和意志较为薄弱 | 第32页 |
四、隐性感恩教育的优越性和现实意义 | 第32-38页 |
(一) 隐性感恩教育的涵义及构成 | 第32-34页 |
1、隐性感恩教育的涵义 | 第32-33页 |
2、隐性感恩教育的构成 | 第33-34页 |
(二) 隐性感恩教育的优势所在 | 第34-36页 |
1、教育目的的隐蔽性和方式的渗透性 | 第35页 |
2、教育主体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 第35页 |
3、教育资源的开放性和多样性 | 第35-36页 |
4、教育效果的全面性和持久性 | 第36页 |
(三) 实施隐性感恩教育的现实意义 | 第36-38页 |
1、弥补传统的显性感恩教育的不足 | 第36-37页 |
2、促进高校感恩教育目标的落实 | 第37页 |
3、协调和完善学生个性,促进全面发展 | 第37-38页 |
4、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 第38页 |
五、隐性感恩教育的实施策略分析 | 第38-48页 |
(一) 实施隐性感恩教育的总体要求 | 第38-42页 |
1、坚持隐性感恩教育与显行感恩教育相结合 | 第39-40页 |
2、注重隐性感恩教育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 第40-41页 |
3、隐性感恩教育要讲求主体性和针对性,因材、因时施教 | 第41-42页 |
(二) 实施隐性感恩教育的方式方法 | 第42-46页 |
1、情感陶冶法 | 第42-44页 |
2、活动体验法 | 第44-45页 |
3、榜样示范法 | 第45-46页 |
(三) 实施隐性感恩教育的过程模式 | 第46-48页 |
1、显性教育为主、隐性教育为辅的知恩、识恩教育阶段 | 第46-47页 |
2、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并重的感恩情感体验教育阶段 | 第47页 |
3、以隐性教育为主的感恩观的端正和确立教育阶段 | 第47-48页 |
结束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后记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