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 ABSTRACT | 第10-11页 |
| 导论 | 第12-14页 |
| 一、第三部门、PFI及PPP等相关概念辨析 | 第14-18页 |
| (一) 第三部门、PFI及PPP概念 | 第14-15页 |
| 1. 第三部门概念 | 第14页 |
| 2. PFI概念 | 第14-15页 |
| 3. PPP概念 | 第15页 |
| (二) 第三部门、PFI及PPP的关系 | 第15-16页 |
| 1. 区别 | 第15-16页 |
| 2. 联系 | 第16页 |
| (三) 小结 | 第16-18页 |
| 二、日本第三部门的困境及PFI的兴起 | 第18-23页 |
| (一) 日本第三部门的困境及产生原因 | 第18-20页 |
| 1. 日本第三部门的衰落之路 | 第18-19页 |
| 2. 日本第三部门困境的产生原因 | 第19-20页 |
| (二) 日本PFI的兴起 | 第20-23页 |
| 1. PFI的引入 | 第20-21页 |
| 2. PFI的发展 | 第21-23页 |
| 三、日本PFI运行方式 | 第23-25页 |
| (一) 立项阶段(PFI法第五条~第七条) | 第23-24页 |
| 1. 公共设施的管理者制定实施方针并对外发布 | 第23页 |
| 2. 意向实施项目的企业进行提案 | 第23页 |
| 3. 选定项目并进行客观评价 | 第23-24页 |
| (二) 招标阶段(PFI法第七条~第十三条) | 第24页 |
| 1. 投标人进行技术提案 | 第24页 |
| 2. 选定运营权人并进行客观评价 | 第24页 |
| (三) 实施阶段(PFI法第十四条~第十五条) | 第24-25页 |
| 1. 签订合同 | 第24页 |
| 2. 实施项目 | 第24-25页 |
| 四、日本PFI法之核心——运营权 | 第25-30页 |
| (一) 运营权定义 | 第25页 |
| (二) 运营权的性质——“准物权” | 第25-26页 |
| (三) 运营权的设立 | 第26-28页 |
| 1. 设立主体 | 第26页 |
| 2. 设立客体 | 第26页 |
| 3. 设立内容 | 第26-28页 |
| 4. 设立方式 | 第28页 |
| (四) 运营权的转移 | 第28-29页 |
| 1. 转移的限制 | 第28页 |
| 2. 转移许可的审查程序 | 第28-29页 |
| (五) 运营权的撤销 | 第29页 |
| 1. 运营权的被动撤销 | 第29页 |
| 2. 运营权的自动撤销 | 第29页 |
| (六) 公示原则 | 第29-30页 |
| 五、对我国PPP事业发展的启示 | 第30-35页 |
| (一) 暂缓出台PPP法,学习日本制定以运营权为核心的中国PFI法 | 第30页 |
| (二) 给与项目识别阶段充足时间,严格进行财政承受能力和VFM两个论证,提高入库门槛 | 第30-31页 |
| (三) 淡化PPP的行政色彩,提高民间资本的积极性、能动性 | 第31-32页 |
| (四) 设置专门PPP机构,培育PPP专门人才 | 第32页 |
| (五) 取消地方城投公司,成立一个统一的PFI专门支援机构 | 第32-35页 |
| 结语 | 第35-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36-40页 |
| 致谢 | 第40-41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