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9-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1 隧道健康监测标识系统的理念 | 第14页 |
1.2.2 隧道健康监测的国内外研究 | 第14-16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2章 标识系统区域特征调查及标识工程选取 | 第18-32页 |
2.1 广甘高速公路简介及全线隧道概况 | 第18-19页 |
2.1.1 广甘高速公路简介 | 第18-19页 |
2.1.2 全线隧道概况 | 第19页 |
2.2 广甘高速公路软岩隧道场地环境调查 | 第19-24页 |
2.2.1 地形地貌 | 第19-20页 |
2.2.2 地层岩性 | 第20-21页 |
2.2.3 地质构造 | 第21-22页 |
2.2.4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2-23页 |
2.2.5 气候特征 | 第23页 |
2.2.6 地震特征 | 第23-24页 |
2.2.7 场地调查总结 | 第24页 |
2.3 广甘高速公路软岩隧道设计与施工情况调查 | 第24-30页 |
2.3.1 隧道横断面形状 | 第24-25页 |
2.3.2 隧道衬砌类型及其支护参数 | 第25-28页 |
2.3.3 隧道施工工法 | 第28-29页 |
2.3.4 其他特征 | 第29-30页 |
2.4 广甘高速公路软岩隧道标识工程选取 | 第30-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公路软岩隧道结构长期安全性模糊综合评判 | 第32-68页 |
3.1 概述 | 第32-33页 |
3.2 模糊综合评判基本理论 | 第33-42页 |
3.2.1 建立因素集 | 第33页 |
3.2.2 建立权重集 | 第33-34页 |
3.2.3 建立评语集 | 第34页 |
3.2.4 模糊综合评判的模型 | 第34-36页 |
3.2.5 确定隶属函数 | 第36-38页 |
3.2.6 确定权重 | 第38-41页 |
3.2.7 选择模糊算子 | 第41-42页 |
3.2.8 评判指标的处理 | 第42页 |
3.3 公路软岩隧道结构长期安全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 第42-66页 |
3.3.1 公路软岩隧道结构长期安全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建立 | 第42-44页 |
3.3.2 公路软岩隧道结构长期安全性评价评语集的建立 | 第44-45页 |
3.3.3 公路软岩隧道结构长期安全性评判指标因素分析 | 第45-55页 |
3.3.4 公路软岩隧道结构长期安全性评价指标因素的评判基准 | 第55-56页 |
3.3.5 综合评判模型中隶属函数的确定 | 第56-60页 |
3.3.6 综合评判模型中各指标因素权重的确定 | 第60-62页 |
3.3.7 标识工程隧道结构安全性模糊综合评判 | 第62-6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4章 公路软岩隧道健康监测标识系统的应用研究 | 第68-110页 |
4.1 公路软岩隧道健康监测标识系统概述 | 第68-70页 |
4.2 公路软岩隧道健康监测网络的形成 | 第70-82页 |
4.2.1 隧道长期健康监测典型断面的选择 | 第70-72页 |
4.2.2 隧道长期健康监测项目的选取 | 第72页 |
4.2.3 隧道长期健康监测传感器选型设计及安装 | 第72-74页 |
4.2.4 隧道长期健康监测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 | 第74-82页 |
4.3 公路软岩隧道结构安全与健康状态智能评价及预警系统 | 第82-85页 |
4.3.1 公路软岩隧道结构安全与健康状态智能评价及预警系统的概述 | 第82-84页 |
4.3.2 公路软岩隧道结构安全与健康状态智能评价及预警系统软件 | 第84-85页 |
4.4 标识系统区域公路软岩隧道结构健康状态的推演 | 第85-108页 |
4.4.1 模糊数学相似优先比基本理论 | 第86-90页 |
4.4.2 标识系统区域公路软岩隧道模糊数学相似优先比模型 | 第90-97页 |
4.4.3 标识系统区域公路软岩隧道结构健康状态推演结果分析 | 第97-105页 |
4.4.4 标识系统区域公路软岩隧道结构健康状态推演系统软件 | 第105-10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8-110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110-112页 |
附表 | 第112-119页 |
致谢 | 第119-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