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引言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香草植物的内涵 | 第11-13页 |
1.2.1 香草植物的含义 | 第11-12页 |
1.2.2 香草植物与药草、芳香植物 | 第12页 |
1.2.3 香草植物造景与植物造景、植物配置 | 第12-13页 |
1.3 香草植物的分类形式 | 第13-14页 |
1.3.1 传统分类 | 第13页 |
1.3.2 植物科属分类 | 第13页 |
1.3.3 生物学特性分类 | 第13页 |
1.3.4 芳香部位分类 | 第13-14页 |
1.3.5 生态习性分类 | 第14页 |
1.3.6 经济用途分类 | 第14页 |
1.3.7 趋避植物的应用分类 | 第14页 |
1.3.8 园林绿化用途和功能分类 | 第14页 |
1.4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4-17页 |
1.4.1 香草植物的园林景观应用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2 香草植物在其他方面应用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3 存在问题 | 第16-17页 |
1.5 香草植物的特点 | 第17-18页 |
1.5.1 芳香性 | 第17页 |
1.5.2 观赏性 | 第17-18页 |
1.5.3 保健性 | 第18页 |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8-20页 |
1.6.1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1.6.2 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1.7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2 内容与方法 | 第21-23页 |
2.1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2.2.1 文献研究法 | 第21页 |
2.2.2 实地调查法 | 第21-22页 |
2.2.3 图片评价法 | 第22页 |
2.2.4 问卷调查法 | 第22页 |
2.2.5 分析方法 | 第22-23页 |
3 香草植物及其园林景观应用的调查研究结果 | 第23-32页 |
3.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3-24页 |
3.1.1 调查时间、调查地点及调查对象 | 第23页 |
3.1.2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3.1.3 调查材料与方法 | 第23-24页 |
3.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24-30页 |
3.2.1 游客基本属性 | 第24-25页 |
3.2.2 游客对香草植物的认知情况 | 第25-27页 |
3.2.3 香草植物与园林要素相结合的配置形式及选择依据 | 第27-30页 |
3.3 探讨 | 第30-32页 |
3.3.1 问卷调查内容的探讨 | 第30页 |
3.3.2 香草植物的园林应用的探讨 | 第30-32页 |
4 香草植物及其园林景观营造的设计要点探讨 | 第32-40页 |
4.1 香草植物园林景观配置的原则 | 第32-35页 |
4.1.1 主题原则 | 第32页 |
4.1.2 美学原则 | 第32页 |
4.1.3 艺术原则 | 第32-34页 |
4.1.4 生态原则 | 第34页 |
4.1.5 功能原则 | 第34-35页 |
4.2 香草植物与园林要素相结合配置的景观营造 | 第35-40页 |
4.2.1 与园林水体结合配置的景观营造 | 第35-37页 |
4.2.2 与园林道路结合配置的景观营造 | 第37页 |
4.2.3 与园林建筑结合配置的景观营造 | 第37-38页 |
4.2.4 与园林小品结合配置的景观营造 | 第38页 |
4.2.5 与花境花带结合配置的景观营造 | 第38-40页 |
5 香草植物种类及园林应用形式的研究 | 第40-55页 |
5.1 山东地区园林绿地中常用香草植物种类 | 第40-49页 |
5.1.1 一、二年生草本植物种类 | 第40页 |
5.1.2 多年生草本植物种类 | 第40页 |
5.1.3 灌木亚灌木植物种类 | 第40-49页 |
5.2 香草植物的园林应用形式 | 第49-52页 |
5.2.1 盆栽观赏 | 第49页 |
5.2.2 花坛 | 第49-50页 |
5.2.3 花篱应用 | 第50-51页 |
5.2.4 庭院布置 | 第51页 |
5.2.5 夜香园 | 第51页 |
5.2.6 香草植物专类园 | 第51-52页 |
5.3 香草植物在园林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 第52-55页 |
5.3.1 认识程度较低 | 第52-53页 |
5.3.2 应用品种少,有待于进一步的开发 | 第53页 |
5.3.3 园林应用形式单一 | 第53页 |
5.3.4 季节性强,观赏期较短 | 第53-55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6.1 研究成果 | 第55-56页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6-57页 |
6.2.1 研究不足 | 第56页 |
6.2.2 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附录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