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小麦亲本及其杂交后代氮代谢相关指标的遗传与表达研究

英文缩略表第4-8页
中文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1 前言第12-21页
    1.1 小麦氮效率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第12页
    1.2 小麦氮高效研究的可行性第12-13页
    1.3 小麦氮效率的研究进展第13-21页
        1.3.1 小麦氮效率的含义第13页
        1.3.2 小麦氮高效吸收的生理机制第13-15页
            1.3.2.1 根系形态与氮素吸收效率第13-14页
            1.3.2.2 叶片的氮素吸收响应第14页
            1.3.2.3 氮素吸收的主要形态及机制第14-15页
            1.3.2.4 氮吸收时间与氮吸收效率第15页
        1.3.3 小麦氮素同化机制与氮效率第15-18页
            1.3.3.1 氮素同化相关指标评价第16-17页
            1.3.3.2 氮素积累和再运转过程第17-18页
        1.3.5 耐低氮基因型的筛选第18-19页
        1.3.6 小麦氮效率遗传规律的研究第19页
        1.3.7 小麦氮效率的遗传机制第19-21页
            1.3.7.1 细胞遗传学的研究现状第20页
            1.3.7.2 分子遗传学的研究现状第20-21页
    1.4 本研究目的意义第21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1-25页
    2.1 试验材料第21-22页
    2.2 试验方法第22-23页
        2.2.1 苗期水培试验第22页
        2.2.2 田间盆栽试验第22-23页
    2.3 取样方法第23页
        2.3.1 苗期水培试验第23页
        2.3.2 田间盆栽试验第23页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23-24页
        2.4.1 根系形态指标测定第23页
        2.4.2 蛋白质含量测定第23页
        2.4.3 氮素同化酶活性测定第23-24页
        2.4.4 氮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差异分析第24页
        2.4.5 计算公式第24页
    2.5 数据处理第24-25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5-48页
    3.1 苗期水培条件下氮代谢相关指标遗传研究第25-34页
        3.1.1 不同氮水平下不同氮效率小麦亲本的差异第25-26页
            3.1.1.1 7 个小麦亲本根苗形态和植株鲜重的差异第25-26页
            3.1.1.2 7 个小麦亲本氮含量的差异第26页
            3.1.1.3 7 个小麦亲本氮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差异第26页
        3.1.2 小麦杂种 F1的遗传第26-29页
            3.1.2.1 12 个小麦杂种 F1根苗形态及鲜重的杂种优势第27页
            3.1.2.2 12 个小麦杂种 F1氮含量的杂种优势第27-28页
            3.1.2.3 12 个小麦杂种 F1氮代谢相关酶活性的杂种优势第28-29页
        3.1.3 小麦杂种 F2的遗传变异第29-34页
            3.1.3.1 小麦 12 个杂交组合 F2变异系数第29-31页
            3.1.3.2 小麦 3 个杂交组合 F2的次数分布第31-34页
    3.2 苗期水培条件下氮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差异第34-37页
        3.2.1 小麦苗期根系 NRT1.1 的遗传表达差异第34-35页
        3.2.2 小麦苗期根系 NRT2.1 的遗传表达差异第35-36页
        3.2.3 小麦苗期根系 NRT2.3 的遗传表达差异第36页
        3.2.4 小麦苗期叶片 NRT1.1 的遗传表达差异第36页
        3.2.5 小麦苗期叶片 GS1c 的遗传表达差异第36-37页
    3.3 田间条件下氮代谢相关指标遗传研究第37-48页
        3.3.1 不同氮水平下小麦氮代谢相关性状的遗传第37-42页
            3.3.1.1 不同氮水平小麦株高的遗传第37-38页
            3.3.1.2 不同氮水平小麦开花期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的遗传第38-39页
            3.3.1.3 不同氮水平小麦开花期和成熟期单茎干物重的遗传第39-40页
            3.3.1.4 不同氮水平小麦开花期单茎和成熟籽粒氮素积累量的遗传第40-41页
            3.3.1.5 不同氮水平小麦氮素吸收总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遗传第41-42页
        3.3.2 氮代谢相关性状的遗传效应与相关系数分析第42-48页
            3.3.2.1 氮代谢相关性状的基因遗传方差及遗传力分析第42-44页
            3.3.2.2 氮代谢相关性状的遗传效应预测值第44-47页
            3.3.2.3 氮代谢相关性状间的遗传相关分析第47-48页
4 讨论第48-52页
    4.1 苗期水培条件下氮代谢相关指标遗传差异第48-49页
        4.1.1 不同氮水平下不同氮效率小麦亲本的差异第48-49页
        4.1.2 不同氮水平下 12 个小麦杂种 F1与 F2的遗传差异第49页
    4.2 苗期水培条件下氮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差异第49-51页
        4.2.1 不同氮水平下氮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差异第49-50页
        4.2.2 不同氮水平下 NRT1.1 基因的表达差异第50-51页
    4.3 田间条件下氮代谢相关指标遗传差异第51-52页
        4.3.1 不同氮水平下小麦氮代谢相关性状的遗传第51页
        4.3.2 不同氮水平下小麦氮代谢相关性状的遗传效应第51-52页
        4.3.3 不同氮水平下小麦氮代谢相关性状的遗传相关性分析第52页
5 结论第52-54页
    5.1 苗期水培条件下氮代谢相关指标遗传差异第52-53页
    5.2 苗期水培条件下氮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差异第53页
    5.3 田间条件下氮代谢相关指标遗传差异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61页
致谢第61-6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笃斯越橘快繁体系研究
下一篇:香草植物及其园林配置形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