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11页 |
引言与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一、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第13-16页 |
一、“于钱魏”等第一代语文名师的教学理念和实践特征 | 第16-26页 |
(一)追求语文教育的科学化,乐于构建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 第17-19页 |
1、于漪:语文立体、多功能综合效应整体观 | 第17-18页 |
2、钱梦龙:三主四式六步 | 第18-19页 |
3、魏书生:六步课堂教学法和课堂管理的系统化 | 第19页 |
(二)提倡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内容上侧重双基教学 | 第19-22页 |
1、于漪:教文育人和突出“内核” | 第20页 |
2、钱梦龙:倡导两性的统一 | 第20-21页 |
3、魏书生:勾画语文知识树 | 第21-22页 |
(三)追求语文教育民主化,关注学生主体性,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 | 第22-23页 |
1、于漪:教师主导和学生主动相结合 | 第22-23页 |
2、钱梦龙:以学生为主体 | 第23页 |
3、魏书生: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 第23页 |
(四)以教材为中心,重视训练和考试的作用 | 第23-26页 |
1、于漪:紧扣教材,不迷信教材 | 第24页 |
2、钱梦龙:注重自学能力培养,不惧考试 | 第24页 |
3、魏书生:重视考试 | 第24-26页 |
二、“李窦韩”等第二代语文名师的教学理念和实践特征 | 第26-34页 |
(一)追求语文艺术化,突出教师和学生的个性 | 第27-28页 |
1、李镇西:没有思想就没有个性 | 第27页 |
2、窦桂梅:教学的“三情”和艺术的“三美” | 第27-28页 |
3、韩军:随心上出真境界 | 第28页 |
(二)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倡导人文精神 | 第28-30页 |
1、李镇西:可以实施的人文性 | 第28-29页 |
2、窦桂梅:人文性统领工具性 | 第29页 |
3、韩军:限制科学主义,弘扬人文精神 | 第29-30页 |
(三)尊重学生的心灵自由,建立师生间平等、共享的氛围 | 第30-32页 |
1、李镇西:对话与共享 | 第30-31页 |
2、窦桂梅:尊重教师,超越教师 | 第31页 |
3、韩军: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 第31-32页 |
(四)重视并超越教材,注重积累和体悟,提倡生活与语文的结合 | 第32-34页 |
1、李镇西:重视例子,超越例子 | 第32页 |
2、窦桂梅:学好教材,超越教材 | 第32-33页 |
3、韩军:作文要回归生活 | 第33-34页 |
三、“郭王王”等第三代语文名师的教学理念和实践特征 | 第34-42页 |
(一)追求感性和理性的完美融合,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 第34-36页 |
1、郭初阳:培养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敢于表达的公民 | 第35页 |
2、王崧舟:语文的生命化教育 | 第35页 |
3、王开东:审美审智审心 | 第35-36页 |
(二)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挖掘深层文化 | 第36-38页 |
1、郭初阳:站在文化的高度审视语文教学 | 第36-37页 |
2、王崧舟:“言语性”是语文的本质属性 | 第37页 |
3、王开东:“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 | 第37-38页 |
(三)关注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 第38-39页 |
1、郭初阳:自我坎陷 | 第38-39页 |
2、王崧舟:自由对话 | 第39页 |
3、王开东:三有六让 | 第39页 |
(四)深挖并突破文本,追求语文与生活的一体化 | 第39-42页 |
1、郭初阳:质疑与颠覆 | 第39-40页 |
2、王崧舟:文本细读 | 第40页 |
3、王开东:教育生活 | 第40-42页 |
四、改革开放以来三代语文名师的代际差异分析 | 第42-50页 |
(一)改革开放以来三代语文名师的代际差异分析 | 第42-47页 |
1、实践观:从“科学化”到“艺术化”再到“科学和艺术的完美匹配” | 第42-43页 |
2、目的观:从“工具性”到“人文性”再到“文化性” | 第43-45页 |
3、文本解读观:从“还原”到“超越”再到“突破” | 第45-46页 |
4、师生关系观:教师由“带路人”到“指路人”再到“同路人” | 第46-47页 |
(二)正确看待三代语文名师的代际差异 | 第47-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后记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