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兽医基础科学论文--家畜微生物学(兽医病原微生物学)论文--家畜病毒学论文

鹅细小病毒VP3基因的变异分析及TAG13毒株在细胞传代的研究

符号说明第5-10页
中文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4页
1 前言第15-26页
    1.1 鹅细小病毒生物学特征第15-18页
        1.1.1 分类学地位及形态学特征第15页
        1.1.2 分子生物学特性第15-17页
        1.1.3 理化性质第17页
        1.1.4 培养特性第17-18页
    1.2 鹅细小病毒流行病学的研究第18-19页
        1.2.1 传染来源和传播途径第18页
        1.2.2 易感宿主第18-19页
        1.2.3 流行特征第19页
    1.3 鹅细小病毒感染致病机理第19页
    1.4 鹅细小病毒感染的临诊症状及病理变化第19-21页
        1.4.1 临诊症状第19-20页
        1.4.2 病理变化第20-21页
    1.5 鹅细小病毒感染的诊断方法第21-24页
        1.5.1 病毒分离鉴定法第21页
        1.5.2 电子显微镜技术第21页
        1.5.3 血清学检测第21-23页
        1.5.4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第23页
        1.5.5 鉴别诊断第23-24页
    1.6 鹅细小病毒感染的防治措施第24-25页
        1.6.1 生物安全措施第24页
        1.6.2 疫苗免疫与治疗第24-25页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5-26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6-38页
    2.1 材料第26-29页
        2.1.1 病料第26页
        2.1.2 试验动物第26页
        2.1.3 主要试验试剂和药品第26页
        2.1.4 主要溶液及培养基的配制第26-27页
        2.1.5 引物设计与合成第27-28页
        2.1.6 主要的试验仪器第28-29页
    2.2 方法第29-38页
        2.2.1 鹅细小病毒的分离及VP3基因的变异分析第29-31页
            2.2.1.1 鹅细小病毒的分离与增殖第29-30页
            2.2.1.2 鹅细小病毒DNA的提取第30页
            2.2.1.3 PCR扩增及产物鉴定第30页
            2.2.1.4 PCR产物的回收纯化第30-31页
            2.2.1.5 目的基因与载体的连接第31页
            2.2.1.6 转化第31页
            2.2.1.7 阳性克隆的鉴定第31页
            2.2.1.8 测序结果的拼接和分析第31页
        2.2.2 TAG13毒株在细胞上传代的研究第31-38页
            2.2.2.1 毒株选取第32页
            2.2.2.2 TAG13株病毒EID50的测定第32页
            2.2.2.3 动物回归试验第32页
            2.2.2.4 病理组织学变化观察第32-33页
            2.2.2.5 抗体水平检测第33-34页
            2.2.2.6 鹅/鸭胚成纤维细胞(GEF/DEF)制备方法第34-35页
            2.2.2.7 GEF/DEF的传代培养及纯化第35页
            2.2.2.8 GEF/DEF的冻存及复苏第35-36页
            2.2.2.9 GPV在GEF/DEF中的培养第36页
            2.2.2.10 GPV在GEF/DEF上的传代培养第36页
            2.2.2.11 不同代次细胞毒TCID50测定第36-37页
            2.2.2.12 不同代次细胞毒对易感雏鹅致病性的研究第37页
            2.2.2.13 不同代次细胞毒全基因组序列扩增及分析第37-38页
3 结果第38-53页
    3.1 鹅细小病毒的分离及VP3基因的变异分析第38-44页
        3.1.1 GPV病毒的分离第38页
        3.1.2 PCR扩增结果第38-39页
        3.1.3 分离株VP3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的分析与比较第39-41页
        3.1.4 分离株潜在糖基化位点分析第41-42页
        3.1.5 分离株VP3基因遗传进化分析第42-44页
    3.2 TAG13毒株在细胞上传代的研究第44-53页
        3.2.1 TAG13株病毒EID50的测定第44页
        3.2.2 人工感染雏鹅后的临床症状第44-46页
        3.2.3 人工感染后死亡雏鹅的剖检变化第46页
        3.2.4 人工感染雏鹅后病理组织学变化第46-47页
        3.2.5 人工感染雏鹅后抗体水平检测第47-48页
        3.2.6 TAG13株鹅细小病毒在GEF生长下细胞状态第48-49页
        3.2.7 TAG13株不同代次毒力的变化第49页
        3.2.8 不同代次细胞毒对易感雏鹅致病性第49-51页
        3.2.9 TAG13株不同代次病毒全基因组扩增及序列分析第51-53页
            3.2.9.1 传代病毒的全基因组扩增第51页
            3.2.9.2 不同代次同源性进化分析第51-53页
4 讨论第53-56页
    4.1 鹅细小病毒的分离及VP3基因的变异分析第53-54页
    4.2 TAG13毒株在细胞上传代的研究第54-56页
5 结论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63页
致谢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鸡源枯草芽孢杆菌抑菌菌株的分离鉴定及其抑菌组分的初步研究
下一篇:水稻产量及抗性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