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1-15页 |
1.2.1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1-13页 |
1.2.2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3-15页 |
1.3 研究目的与方法 | 第15-16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 论文框架与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1.4.1 论文框架 | 第16页 |
1.4.2 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2 新媒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述 | 第17-23页 |
2.1 新媒体概述 | 第17-19页 |
2.1.1 新媒体的内涵 | 第17页 |
2.1.2 新媒体的特征 | 第17-18页 |
2.1.3 我国新媒体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 第18-19页 |
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述 | 第19-21页 |
2.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 | 第19-20页 |
2.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 第20-21页 |
2.2.3 大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 | 第21页 |
2.3 新媒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 第21-23页 |
2.3.1 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 | 第21-22页 |
2.3.2 存在与意识的辩证统一 | 第22-23页 |
3 利用新媒体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第23-28页 |
3.1 利用新媒体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机遇 | 第23-25页 |
3.1.1 新媒体拓展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形式 | 第23-24页 |
3.1.2 新媒体丰富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 | 第24页 |
3.1.3 新媒体增强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 | 第24-25页 |
3.2 利用新媒体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挑战 | 第25-28页 |
3.2.1 负面的新媒体信息冲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辨识 | 第25-26页 |
3.2.2 复杂的新媒体信息淡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性认同 | 第26页 |
3.2.3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教育者带来更多考验 | 第26-28页 |
4 利用新媒体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 | 第28-33页 |
4.1 利用新媒体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行性分析 | 第28-30页 |
4.1.1 提高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自主性 | 第28-29页 |
4.1.2 突出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大众性 | 第29页 |
4.1.3 提升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创新性 | 第29-30页 |
4.2 利用新媒体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要性分析 | 第30-33页 |
4.2.1 适应科技发展丰富价值教育载体 | 第30-31页 |
4.2.2 适应新时代要求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 第31页 |
4.2.3 适应高等教育要求提升教育效果 | 第31-33页 |
5 利用新媒体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 第33-40页 |
5.1 坚持“强阵地”作为新媒体教育工作的根本保障 | 第33-35页 |
5.1.1 完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媒体舆情收集研判体系 | 第33-34页 |
5.1.2 完善新媒体思想引导和舆论斗争体系 | 第34页 |
5.1.3 完善新媒体评价激励体系 | 第34-35页 |
5.2 坚持“建队伍”作为新媒体教育工作的基础活力 | 第35-37页 |
5.2.1 提高大学生新媒体素养 | 第35-36页 |
5.2.2 强化高校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 第36-37页 |
5.2.3 优化高校新媒体文化 | 第37页 |
5.3 坚持“发声音”作为检验新媒体教育工作的有效标准 | 第37-40页 |
5.3.1 加大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新媒体平台建设力度 | 第37-38页 |
5.3.2 加大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新媒体产品生产力度 | 第38-39页 |
5.3.3 加大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统节日凝聚作用 | 第39-40页 |
6 结束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