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论文的基本框架和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1 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16页 |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 论文的研究目的与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1.4.1 论文的研究目的 | 第17页 |
1.4.2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2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概述 | 第18-24页 |
2.1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概念 | 第18-19页 |
2.1.1 隐性教育 | 第18页 |
2.1.2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 第18-19页 |
2.1.3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 第19页 |
2.2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 第19-21页 |
2.2.1 教育内容的渗透性 | 第19-20页 |
2.2.2 教育目的的潜隐性 | 第20页 |
2.2.3 教育方法的开放性 | 第20-21页 |
2.2.4 教育载体的多样性 | 第21页 |
2.3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 第21-24页 |
2.3.1 情感陶冶功能 | 第21-22页 |
2.3.2 行为规范功能 | 第22页 |
2.3.3 自我教育功能 | 第22-23页 |
2.3.4 全面覆盖功能 | 第23-24页 |
3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及现实依据 | 第24-28页 |
3.1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 | 第24-25页 |
3.1.1 哲学理论依据: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 | 第24页 |
3.1.2 教育对象依据: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理论 | 第24-25页 |
3.1.3 接受心理依据:心理学的无意识接受理论 | 第25页 |
3.2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依据 | 第25-28页 |
3.2.1 占领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现实需要 | 第25-26页 |
3.2.2 社会信息传递快速化与多样化的需要 | 第26页 |
3.2.3 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 第26-28页 |
4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 第28-33页 |
4.1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8-30页 |
4.1.1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 第28页 |
4.1.2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性缺乏 | 第28-29页 |
4.1.3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不足 | 第29-30页 |
4.2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 第30-33页 |
4.2.1 教育者的教育理念存在误区 | 第30-31页 |
4.2.2 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研究不够 | 第31-32页 |
4.2.3 教育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 | 第32-33页 |
5 加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 第33-42页 |
5.1 树立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意识 | 第33-35页 |
5.1.1 坚持显性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的显隐结合教育理念 | 第33-34页 |
5.1.2 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的贴近生活教育观 | 第34页 |
5.1.3 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的“以生为本”教育理念 | 第34-35页 |
5.2 丰富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 第35-38页 |
5.2.1 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载体作用 | 第35-36页 |
5.2.2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载体作用 | 第36-37页 |
5.2.3 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载体作用 | 第37-38页 |
5.3 完善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建设 | 第38-42页 |
5.3.1 建立健全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体系 | 第38-39页 |
5.3.2 建立健全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和环境保障 | 第39-40页 |
5.3.3 建立健全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保障 | 第40-42页 |
6 结束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