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6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型钢混凝土结构的种类和特点 | 第12-13页 |
1.2.1 型钢混凝土的重要分类 | 第12页 |
1.2.2 型钢高强混凝土的主要特点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的研究 | 第13-15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2 有限元分析软件的介绍 | 第16-21页 |
2.1 有限元软件ABAQUS的介绍 | 第16页 |
2.2 ABAQUS模块的简单介绍 | 第16-17页 |
2.2.1 部件(Part) | 第16页 |
2.2.2 特性(Property) | 第16页 |
2.2.3 装配(Assembly) | 第16-17页 |
2.2.4 分析步(Step) | 第17页 |
2.2.5 相互作用(Interaction) | 第17页 |
2.2.6 荷载(Load) | 第17页 |
2.2.7 网格(Mesh) | 第17页 |
2.2.8 作业(Job) | 第17页 |
2.3 材料的本构关系 | 第17-20页 |
2.3.1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 第18-19页 |
2.3.2 钢材的本构关系 | 第19-2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3 有限元模型的模拟与实验对比 | 第21-33页 |
3.1 模型的建立 | 第21-24页 |
3.1.1 建立几何模型 | 第22-23页 |
3.1.2 边界条件及荷载 | 第23-24页 |
3.1.3 网格划分 | 第24页 |
3.2 型钢高强混凝土柱抗震性能分析指标 | 第24-25页 |
3.2.1 滞回曲线 | 第24-25页 |
3.2.2 应力云图 | 第25页 |
3.2.3 骨架曲线 | 第25页 |
3.2.4 耗能能力 | 第25页 |
3.3 试验与模拟结果分析 | 第25-32页 |
3.3.1 试验和模拟的破坏过程及破坏形态对比分析 | 第25-30页 |
3.3.2 模拟与实验的骨架曲线对比 | 第30-31页 |
3.3.3 试验与数值模拟耗能能力分析 | 第31-3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4 双轴荷载作用下SRHC柱抗震性能分析 | 第33-61页 |
4.1 论述 | 第33页 |
4.2 影响SRHC柱抗震性能的因素 | 第33-43页 |
4.2.1 六种双轴加载方式 | 第33-34页 |
4.2.2 六种双轴荷载作用下的滞回曲线 | 第34-36页 |
4.2.3 六种加载路径下的应力云图 | 第36-40页 |
4.2.4 六种不同加载路径下的骨架曲线 | 第40-42页 |
4.2.5 六种加载方式下的耗能性能 | 第42-43页 |
4.3 不同配箍率对双轴抗震性能影响 | 第43-52页 |
4.3.1 不同配箍率下的滞回曲线 | 第43-45页 |
4.3.2 四种配箍率下的应力云图 | 第45-50页 |
4.3.3 不同配箍率下的骨架曲线 | 第50-51页 |
4.3.4 不同配箍率下的耗能性能 | 第51-52页 |
4.4 位移循环次数 | 第52-60页 |
4.4.1 位移加载循环滞回曲线 | 第53-54页 |
4.4.2 位移加载循环应力云图 | 第54-57页 |
4.4.3 位移加载循环次数的骨架曲线 | 第57-59页 |
4.4.4 位移加载循环的耗能性能 | 第59-6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5 五种变轴力作用下柱的抗震性能分析 | 第61-75页 |
5.1 五种轴力加载方式 | 第61-74页 |
5.1.1 五种变轴力的滞回曲线 | 第62-64页 |
5.1.2 五种变轴力的应力云图 | 第64-70页 |
5.1.3 五种变轴力的骨架曲线 | 第70-73页 |
5.1.4 五种变轴力的耗能性能 | 第73-74页 |
5.2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6.1 结论 | 第75-76页 |
6.2 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