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46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24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16-20页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0-24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述评 | 第24-40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24-26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26-36页 |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 第36-40页 |
1.3 研究思路及基本框架 | 第40-42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40-41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41-42页 |
1.4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42-46页 |
1.4.1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42-44页 |
1.4.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44-46页 |
第2章 科研不端行为查处的程序、理论基础及适用性分析 | 第46-72页 |
2.1 科研不端行为的界定和查处程序 | 第46-56页 |
2.1.1 科研不端行为的界定 | 第46-49页 |
2.1.2 科研不端行为的查处制度分析 | 第49-54页 |
2.1.3 科研不端行为的查处程序分析 | 第54-56页 |
2.2 科研不端行为查处的理论基础 | 第56-63页 |
2.2.1 正义理论 | 第57-58页 |
2.2.2 程序正义理论 | 第58-61页 |
2.2.3 程序价值理论 | 第61-62页 |
2.2.4 尊严价值理论 | 第62-63页 |
2.3 科研不端行为查处与程序正义理论的适用性分析 | 第63-70页 |
2.3.1 科研不端行为查处引入程序正义理论的必要性分析 | 第63-65页 |
2.3.2 科研不端行为查处引入程序正义理论的可行性分析 | 第65-66页 |
2.3.3 程序正义理论与科研不端行为查处程序的逻辑关系 | 第66-7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3章 科研不端行为调查程序分析 | 第72-94页 |
3.1 举报和受理程序 | 第72-79页 |
3.1.1 发现和举报模式分析 | 第72-73页 |
3.1.2 举报形式和渠道分析 | 第73-77页 |
3.1.3 受理权限和程序分析 | 第77-78页 |
3.1.4 举报信息的共享程序分析 | 第78-79页 |
3.2 初步核实调查程序 | 第79-83页 |
3.2.1 初步调查的程序价值 | 第79-80页 |
3.2.2 初步调查的模式解析 | 第80-81页 |
3.2.3 初步调查的程序内容和时限 | 第81-82页 |
3.2.4 初步调查结论的价值 | 第82-83页 |
3.3 正式调查的程序和结论 | 第83-89页 |
3.3.1 正式调查的程序价值 | 第83页 |
3.3.2 正式调查的主体及空间设置 | 第83-84页 |
3.3.3 正式调查的回避和保密机制 | 第84-86页 |
3.3.4 正式调查的程序内容及其要素 | 第86-88页 |
3.3.5 正式调查的结论 | 第88-89页 |
3.4 临时性行政措施 | 第89-92页 |
3.4.1 临时性行政措施的程序价值 | 第89-90页 |
3.4.2 临时性行政措施的内容分析 | 第90-91页 |
3.4.3 临时行政措施的审查修改 | 第91-92页 |
3.4.4 临时行政措施的解除和终止 | 第9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第4章 科研不端行为处理程序分析 | 第94-126页 |
4.1 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决定的形成程序 | 第94-97页 |
4.1.1 正式调查结论的评估认定程序 | 第94-95页 |
4.1.2 处理决定的形成程序 | 第95-96页 |
4.1.3 处理结论的告知程序 | 第96-97页 |
4.2 科研不端行为处理的救济程序 | 第97-101页 |
4.2.1 听证救济途径 | 第97-99页 |
4.2.2 申诉复议程序 | 第99-101页 |
4.2.3 申诉复议处理程序 | 第101页 |
4.3 科研不端行为处理结果的披露途径与程序 | 第101-104页 |
4.3.1 处理结果的披露途径 | 第101-102页 |
4.3.2 处理结果的披露程序 | 第102-104页 |
4.4 科研不端行为处理程序的衔接研究 | 第104-110页 |
4.4.1 处理程序的衔接 | 第104-107页 |
4.4.2 处理措施的衔接 | 第107-109页 |
4.4.3 处理措施冲突的解决 | 第109-110页 |
4.5 美国科研不端行为处理的自愿排除和解程序研究 | 第110-118页 |
4.5.1 美国自愿排除制度的内涵与实践 | 第110-111页 |
4.5.2 自愿排除和解协议的基本框架 | 第111-115页 |
4.5.3 自愿排除和解协议的主要特点 | 第115-117页 |
4.5.4 自愿排除和解协议的实践启示 | 第117-118页 |
4.6 美国科研不端行为记录系统研究 | 第118-124页 |
4.6.1 美国科研不端行为记录系统简介 | 第119-120页 |
4.6.2 美国科研不端行为记录系统的基本框架 | 第120-122页 |
4.6.3 美国科研不端行为记录系统的主要特点 | 第122-124页 |
4.6.4 美国科研不端行为记录系统的实践启示 | 第124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124-126页 |
第5章 基于程序正义理论的科研不端行为查处案例分析 | 第126-148页 |
5.1 于艳茹事件及其启示 | 第126-137页 |
5.1.1 于艳茹事件简介 | 第128-130页 |
5.1.2 于艳茹事件查处程序检视 | 第130-135页 |
5.1.3 于艳茹事件查处程序的反思 | 第135-137页 |
5.2 集中撤稿事件及其启示 | 第137-146页 |
5.2.1 集中撤稿事件简介 | 第138-139页 |
5.2.2 集中撤稿事件查处程序检视 | 第139-143页 |
5.2.3 集中撤稿事件查处程序反思 | 第143-14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46-148页 |
第6章 科研不端行为查处程序制度的构建 | 第148-182页 |
6.1 科研不端行为的查处程序构建的基本思路 | 第148-152页 |
6.1.1 查处政策的统一化 | 第149-150页 |
6.1.2 调查机构的独立化 | 第150页 |
6.1.3 调查工作的专业化 | 第150-151页 |
6.1.4 查处程序的标准化 | 第151-152页 |
6.2 科研不端行为的查处程序建设的重点内容 | 第152-165页 |
6.2.1 案件调查与处理的程序分离机制 | 第152-154页 |
6.2.2 案件调查中的临时行政措施程序 | 第154-155页 |
6.2.3 案件查处中的学术权与行政权协调机制 | 第155-156页 |
6.2.4 案件当事人的程序性权利保护 | 第156-158页 |
6.2.5 案件查处中的程序正义原则及其优化 | 第158-165页 |
6.3 科研不端行为的查处程序制度构建的配套机制 | 第165-172页 |
6.3.1 举报受理的联动机制 | 第166页 |
6.3.2 调查过程的协调机制 | 第166-167页 |
6.3.3 处理措施的衔接机制 | 第167-168页 |
6.3.4 案件处理的协商机制 | 第168-169页 |
6.3.5 信息记录的维护机制 | 第169-171页 |
6.3.6 媒体报道的引导机制 | 第171-172页 |
6.4 美国科研不端行为查处机构研究——以ORI为例 | 第172-181页 |
6.4.1 ORI的历史演变 | 第173-175页 |
6.4.2 ORI的管理体制 | 第175-177页 |
6.4.3 ORI的运行机制及启示 | 第177-181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81-182页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82-188页 |
7.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182-184页 |
7.2 研究结果的意义 | 第184页 |
7.3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184-185页 |
7.4 未来的研究展望 | 第185-188页 |
参考文献 | 第188-208页 |
附录 | 第208-214页 |
致谢 | 第214-216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2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