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10页 |
ABSTRACT | 第10-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9-37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9-2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9-2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第23-30页 |
1.2.1 预算透明度 | 第23-25页 |
1.2.2 最高审计机关特征 | 第25-28页 |
1.2.3 财政审计报告质量 | 第28-30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第30-3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1.3.2 章节安排 | 第31-32页 |
1.3.3 研究框架 | 第32-33页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33-35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33-3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35页 |
1.5 研究创新 | 第35-37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37-55页 |
2.1 预算透明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37-43页 |
2.1.1 预算透明度的宏观影响因素研究 | 第37-38页 |
2.1.2 预算透明度的管理制度影响因素研究 | 第38页 |
2.1.3 预算透明度的监督主体及其行为研究 | 第38-43页 |
2.2 政府审计结果信息质量及其经济后果研究 | 第43-48页 |
2.2.1 政府审计结果信息质量及其要素研究 | 第43-44页 |
2.2.2 政府审计结果信息质量评价研究 | 第44-46页 |
2.2.3 政府审计结果信息质量的经济后果研究 | 第46-48页 |
2.3 审计主体特征及其经济后果研究 | 第48-52页 |
2.3.1 审计机关特征及其经济后果研究 | 第48-51页 |
2.3.2 审计人员特征及其经济后果研究 | 第51-52页 |
2.4 研究文献述评 | 第52-55页 |
第3章 制度背景和理论基础 | 第55-70页 |
3.1 制度背景 | 第55-65页 |
3.1.1 预算透明度的发展现状和国际比较 | 第55-60页 |
3.1.2 最高审计机关特征的现状分析 | 第60-62页 |
3.1.3 财政审计报告的质量比较和受众边界分析 | 第62-65页 |
3.2 理论基础 | 第65-70页 |
3.2.1 委托代理理论和预算机会主义行为 | 第65-66页 |
3.2.2 公共选择理论和预算不透明的形成 | 第66-67页 |
3.2.3 经济监督论和最高审计机关特征的作用发挥 | 第67-69页 |
3.2.4 信息机制论和财政审计报告质量的作用发挥 | 第69-70页 |
第4章 最高审计机关特征对预算透明度的影响 | 第70-92页 |
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第70-74页 |
4.1.1 审计独立性与预算透明度 | 第70-72页 |
4.1.2 审计专业胜任能力与预算透明度 | 第72-74页 |
4.2 研究设计 | 第74-79页 |
4.2.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 第74页 |
4.2.2 研究变量的选取 | 第74-78页 |
4.2.3 实证模型 | 第78-79页 |
4.3 实证结果分析 | 第79-83页 |
4.3.1 描述性统计 | 第79-81页 |
4.3.2 相关性分析 | 第81页 |
4.3.3 回归结果分析 | 第81-83页 |
4.4 稳健性检验 | 第83-91页 |
4.4.1 遗漏重要变量和样本自选择导致内生性问题的稳健性检验 | 第83-87页 |
4.4.2 反向因果关系导致内生性问题的稳健性检验 | 第87-89页 |
4.4.3 重新测算相关解释变量的稳健性检验 | 第89-91页 |
4.5 研究结论 | 第91-92页 |
第5章 财政审计报告质量对预算透明度的影响 | 第92-133页 |
5.1 财政审计报告质量与预算透明度 | 第92-107页 |
5.1.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第92-94页 |
5.1.2 研究设计 | 第94-96页 |
5.1.3 实证结果分析 | 第96-99页 |
5.1.4 稳健性检验 | 第99-106页 |
5.1.5 研究结论 | 第106-107页 |
5.2 财政审计报告质量、立法监督能力与预算透明度 | 第107-119页 |
5.2.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第107-109页 |
5.2.2 研究设计 | 第109-111页 |
5.2.3 实证结果分析 | 第111-112页 |
5.2.4 稳健性检验 | 第112-119页 |
5.2.5 研究结论 | 第119页 |
5.3 财政审计报告质量、公众监督能力与预算透明度 | 第119-133页 |
5.3.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第119-122页 |
5.3.2 研究设计 | 第122-123页 |
5.3.3 实证结果分析 | 第123-125页 |
5.3.4 稳健性检验 | 第125-131页 |
5.3.5 研究结论 | 第131-133页 |
第6章 最高审计机关特征通过财政审计报告质量对预算透明度的影响 | 第133-156页 |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第133-137页 |
6.1.1 最高审计机关特征与财政审计报告质量 | 第133-136页 |
6.1.2 财政审计报告质量在最高审计机关特征影响预算透明度中的作用 | 第136-137页 |
6.2 研究设计 | 第137-139页 |
6.2.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 第137-138页 |
6.2.2 研究变量的选取 | 第138页 |
6.2.3 实证模型 | 第138-139页 |
6.3 实证结果分析 | 第139-143页 |
6.3.1 相关性分析 | 第139页 |
6.3.2 回归结果分析 | 第139-143页 |
6.4 稳健性检验 | 第143-155页 |
6.4.1 遗漏重要变量和样本自选择导致内生性问题的稳健性检验 | 第143-148页 |
6.4.2 反向因果关系导致内生性问题的稳健性检验 | 第148-151页 |
6.4.3 重新测算相关解释变量的稳健性检验 | 第151-155页 |
6.5 研究结论 | 第155-156页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156-162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156-157页 |
7.1.1 研究工作 | 第156-157页 |
7.1.2 研究结论 | 第157页 |
7.2 政策建议 | 第157-160页 |
7.2.1 加强审计机关能力建设,积极发挥预算监督作用 | 第157-158页 |
7.2.2 提高财政审计报告质量,加强预算信息鉴定作用 | 第158-159页 |
7.2.3 加强预算审计工作汇报,服务人大严格预算问责 | 第159页 |
7.2.4 加大审计结果公告力度,提升公众参与预算水平 | 第159-160页 |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160-162页 |
7.3.1 关于不同学科交叉融合的运用和分析 | 第160页 |
7.3.2 关于实证研究公开数据的获得和挖掘 | 第160-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162-176页 |
致谢 | 第176-179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科研情况 | 第179-1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