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9-13页 |
前言 | 第13-19页 |
实验研究 | 第19-101页 |
1 大黄及大黄附子配伍药对体内药物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19-28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19-20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20-21页 |
1.3 实验结果 | 第21-28页 |
1.3.1 专属性考察 | 第21-22页 |
1.3.2 标准曲线和最低定量限考察 | 第22-23页 |
1.3.3 日内、日间精密度考察 | 第23页 |
1.3.4 准确度考察 | 第23-24页 |
1.3.5 提取回收率 | 第24-25页 |
1.3.6 稳定性 | 第25-28页 |
2 大黄不同剂量在正常和便秘模型大鼠体内的PK和PD研究 | 第28-60页 |
2.1 大黄不同剂量在正常和便秘模型大鼠体内的药动力学研究 | 第29-43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9-30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30-32页 |
2.1.3 实验结果 | 第32-43页 |
2.1.3.1 大黄含药血浆的色谱图建立 | 第32页 |
2.1.3.2 大黄不同剂量灌胃正常和阳虚便秘模型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 第32-41页 |
2.1.3.3 数据分析 | 第41-43页 |
2.2 大黄煎液以及含药血浆对正常大鼠的离体实验研究 | 第43-53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43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43-46页 |
2.2.3 实验结果 | 第46-53页 |
2.2.3.1 原形药物对正常和模型大鼠离体结肠张力的影响研究 | 第46-47页 |
2.2.3.2 含药血浆对正常大鼠离体结肠张力的影响研究 | 第47-52页 |
2.2.3.3 数据分析 | 第52-53页 |
2.3 大黄不同剂量在正常和便秘模型大鼠体内的药效学研究 | 第53-60页 |
2.3.1 实验材料 | 第53页 |
2.3.2 实验方法 | 第53-54页 |
2.3.3 实验结果 | 第54-60页 |
2.3.3.1 大黄单用对正常大鼠血浆中药效学指标含量测定 | 第54-55页 |
2.3.3.2 大黄单用对模型大鼠血浆中药效学指标含量测定 | 第55页 |
2.3.3.3 数据分析 | 第55-60页 |
3 大黄附子药对配伍不同剂量在正常和便秘模型大鼠体内的PK和PD研究 | 第60-88页 |
3.1 大黄附子配伍不同剂量在正常和便秘模型大鼠体内的药动力学研究 | 第61-74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61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61-63页 |
3.1.3 实验结果 | 第63-74页 |
3.1.3.1 大黄含药血浆的色谱图建立 | 第63页 |
3.1.3.2 大黄附子配伍灌胃正常和阳虚便秘模型大鼠PK研究 | 第63-72页 |
3.1.3.3 数据分析 | 第72-74页 |
3.2 大黄附子配伍煎液以及含药血浆对正常大鼠的离体实验研究 | 第74-83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74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74-76页 |
3.2.3 实验结果 | 第76-83页 |
3.2.3.1 大黄附子配伍煎液对正常和模型大鼠离体结肠张力的影响研究 | 第76-77页 |
3.2.3.2 含药血浆对正常大鼠离体结肠张力的影响研究 | 第77-82页 |
3.2.3.3 数据分析 | 第82-83页 |
3.3 大黄附子配伍不同剂量在正常和便秘模型大鼠体内的药效学研究 | 第83-88页 |
3.3.1 实验材料 | 第83页 |
3.3.2 实验方法 | 第83-84页 |
3.3.3 实验结果 | 第84-88页 |
3.3.3.1 大黄附子配伍对正常大鼠血浆中药效学指标含量测 | 第84页 |
3.3.3.2 大黄附子配伍对阳虚便秘血浆中药效学指标含量测 | 第84-87页 |
3.3.3.3 数据分析 | 第87-88页 |
4 大黄以及大黄附子配伍治疗阳虚便秘的整合PK/PD模型分析 | 第88-101页 |
4.1 大黄蒽醌在体内的整合药动学研究 | 第90-96页 |
4.1.1 成分的相关性检测 | 第90-91页 |
4.1.2 数据的降维和特征向量标准化 | 第91-92页 |
4.1.3 大黄单用以及配伍不同剂量灌胃正常和阳虚便秘模型大鼠体内的整合PK分析 | 第92-96页 |
4.2 大黄蒽醌在体内的整合药效学研究 | 第96-99页 |
4.2.1 成分的相关性检测 | 第96页 |
4.2.2 数据的降维和特征向量标准化 | 第96-99页 |
4.3 大黄单用以及配伍在阳虚便秘模型大鼠的PK-PD结合模型研究 | 第99-101页 |
讨论 | 第101-107页 |
结论 | 第107-108页 |
创新点 | 第108-109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109-110页 |
致谢 | 第110-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26页 |
附录Ⅰ | 第126-162页 |
综述一 大黄附子配伍研究进展与应用 | 第126-148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48页 |
综述二 PK/PD结合模型在中药不同层次的研究现状 | 第148-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158-162页 |
附录Ⅱ 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62-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