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药理学论文--中药实验药理论文

清湿化瘀法调控子宫腺肌病小鼠雌激素效应相关因子ERα、ERβ、PR-A、PR-B、GPER、Akt、p-Akt、NF-κB表达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4-8页
ABSTRACT第8-11页
缩略词表第12-17页
引言第17-20页
第一部分 实验研究第20-90页
    1.材料第20-24页
        1.1 实验动物第20页
        1.2 动物饲养环境第20页
        1.3 实验药物第20-21页
            1.3.1 实验组药物第20-21页
            1.3.2 阳性对照药物第21页
        1.4 实验试剂第21-23页
        1.5 实验仪器和设备第23-24页
    2.方法第24-36页
        2.1 建立动物模型第24页
        2.2 观察动情周期第24-25页
        2.3 设计与分组第25-26页
        2.4 标本采集与处理第26-27页
        2.5 检测技术与方法第27-35页
            2.5.1 组织形态学观察及评分第27-28页
            2.5.2 real-time PCR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第28-31页
            2.5.3 Western Blot检测目的蛋白的表达第31-35页
        2.6 统计学分析第35-36页
    3.结果第36-64页
        3.1 子宫腺肌病机制研究结果:(正常组、假手术组、3月模型组、6月模型组之间比较)第36-50页
        3.2 内异康复片药效研究结果:(假手术组、6月模型组、各治疗组之间比较)第50-63页
        3.3 各个指标在动情期与间情期表达的比较,如下表第63-64页
        3.4 三种受体数量的变化与AM的关系第64页
    4.讨论第64-89页
        4.1 AM动物模型的建立第64-68页
            4.1.1 造模方法的筛选第64-65页
            4.1.2 造模成功率的探讨第65-66页
            4.1.3 异体垂体移植法造模的原理第66-67页
            4.1.4 造模手术方法的改良第67-68页
        4.2“清湿化瘀”的立法依据第68页
        4.3 内异康复片的方药分析及相关研究第68-74页
            4.3.1 内异康复片成分的药理学研究第68-72页
            4.3.2 内异康复片的组方分析第72页
            4.3.3 内异康复片的组方特色第72-73页
            4.3.4 本方与阳性对照中成药的对比第73页
            4.3.5 内异康复片组方多靶点作用的前期基础研究第73-74页
        4.4 本次研究靶点的定位第74-79页
            4.4.1 经典雌激素核受体第75-76页
            4.4.2 孕激素受体第76-77页
            4.4.3 新型雌激素膜受体第77-78页
            4.4.4 GPER/PI3K/AKT通路第78-79页
        4.5 研究结果分析第79-89页
            4.5.1 手术创伤对造模及观测指标的影响第79页
            4.5.2 雌激素效应相关受体在AM发病中的作用第79-83页
            4.5.3 子宫腺肌病病理机制研究结果第83-86页
            4.5.4 内异康复片药效机理研究结果第86-87页
            4.5.5 雌激素效应相关受体随动情周期变化的表达差异第87-88页
            4.5.6 中医的“源头治疗”与“在位内膜决定论”不谋而合第88-89页
    5.结论第89-90页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第90-117页
    1.子宫腺肌病的中医研究概述第90-103页
        1.1 对AM病因病机的认识第90-94页
            1.1.1 六淫学说、五脏理论对AM病因病机的认识第90-91页
            1.1.2 络病学说、玄府理论对AM病因病机的认识第91-94页
            1.1.3 体质学说对AM病因病机的认识第94页
        1.2 AM的中医治法方药第94-100页
            1.2.1 脏腑辩证分型论治第94-96页
            1.2.2 络病学说和玄府理论用药第96-97页
            1.2.3 按月经周期分期治疗第97页
            1.2.4 中医特色疗法第97-98页
            1.2.5 综合治疗方案第98-99页
            1.2.6 中成药第99-100页
        1.3 妇科名家经验第100-101页
        1.4 中医临床治疗优势与难点第101-103页
            1.4.1 从源头论治子宫腺肌病,明显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第101-102页
            1.4.2 “审因论治,因质制宜”,疗效针对性强第102页
            1.4.3 顺应女性生理周期,调经以助孕第102-103页
            1.4.4 癥瘕难消,服药周期长,疗效机理不明确第103页
    2.子宫腺肌病的西医研究进展第103-115页
        2.1 发病机制研究第104-110页
            2.1.1 内膜基底层内陷第105页
            2.1.2 异常雌激素效应第105-108页
            2.1.3 免疫炎症反应第108-109页
            2.1.4 其他第109-110页
        2.2 西医治疗方法第110-115页
            2.2.1 西医药物治疗第110-113页
            2.2.2 西医手术治疗第113-115页
    3.中西医治疗效果的对比第115-117页
主要工作与创新第117-118页
问题及展望第118-119页
参考文献第119-140页
致谢第140-141页
附录一:综述第141-160页
    综述一 子宫腺肌病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第141-153页
        参考文献第148-153页
    综述二 PI3K/Akt信号通路在常见妇科疾病中的研究进展第153-160页
        参考文献第156-160页
附录二: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第160-161页
附录三:在校期间参加会议培训第161-163页

论文共1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整合药动学/药效学方法研究大黄附子配伍治疗阳虚便秘的增效减毒作用
下一篇:桑杏护肺颗粒干预放射性肺纤维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