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范围与对象 | 第10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12-15页 |
1.6 创新点 | 第15页 |
1.7 本章小节 | 第15-16页 |
第2章 建筑色彩对比规律理论基础与相关因素分析 | 第16-35页 |
2.1 色彩相关理论 | 第16-25页 |
2.1.1 色彩学 | 第16-17页 |
2.1.2 色彩的视觉感知 | 第17-18页 |
2.1.3 色彩美学中的对比与统一 | 第18-25页 |
2.2 关于建筑色彩对比的相关理论研究 | 第25-31页 |
2.2.1 色彩地理学 | 第25-26页 |
2.2.2 建筑色彩学 | 第26-27页 |
2.2.3 色彩给人的生理与心理特点 | 第27-29页 |
2.2.4 建筑色彩的心理感知 | 第29-31页 |
2.3 建筑界面材质与形态表现的研究 | 第31-32页 |
2.3.1 建筑界面材质的虚实关系 | 第31页 |
2.3.2 材料形态的对比与协调 | 第31页 |
2.3.3 均匀与节奏 | 第31-32页 |
2.3.4 比例与尺度 | 第32页 |
2.4 关于建筑色彩对比规律的理论和实践 | 第32-34页 |
2.4.1 国外关于建筑色彩相关的研究 | 第32-33页 |
2.4.2 国内关于建筑色彩研究的发展 | 第33-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前门大街区域建筑色彩调研与分析 | 第35-59页 |
3.1 前门大街区域概况 | 第35-40页 |
3.1.1 历史沿革 | 第35-36页 |
3.1.2 前门大街区域范围 | 第36页 |
3.1.3 前门大街区域特色 | 第36-37页 |
3.1.4 前门大街区域建筑色彩风貌概况 | 第37-38页 |
3.1.5 前门大街区域测量点概况 | 第38-40页 |
3.2 前门大街区域建筑色彩对比现状调研与分析 | 第40-58页 |
3.2.1 建筑群体色彩与色彩对比规律分析 | 第40-43页 |
3.2.2 建筑单元色彩及色彩对比规律分析 | 第43-53页 |
3.2.3 建筑单体色彩及对比规律分析 | 第53-5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4章 前门大街区建筑色彩对比规律识别与控制讨论 | 第59-68页 |
4.1 前门大街区建筑色彩风貌事理因素 | 第59-64页 |
4.1.1 自然地理因素 | 第59页 |
4.1.2 社会人文因素 | 第59-61页 |
4.1.3 城市人工因素 | 第61-62页 |
4.1.4 色彩感知因素 | 第62-64页 |
4.2 前门大街区域建筑色彩对比识别精华 | 第64-65页 |
4.2.1 建筑群体色彩对比识别精华 | 第64-65页 |
4.2.2 建筑单元色彩对比识别精华 | 第65页 |
4.2.3 建筑单体色彩对比识别精华 | 第65页 |
4.3 前门大街区域建筑色彩对比规律控制原则 | 第65-66页 |
4.3.1 保护传统色彩、延续历史文脉 | 第65-66页 |
4.3.2 整体和谐、丰富有序 | 第66页 |
4.3.3 古今协调、和谐发展 | 第66页 |
4.3.4 分层控制、和而不同 | 第66页 |
4.4 北京老城建筑色彩对比保护控制策略 | 第66-67页 |
4.4.1 整体定位引导 | 第66-67页 |
4.4.2 中观类型区域控制 | 第67页 |
4.4.3 微观设计导则 | 第6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5章 有机更新下建筑色彩对比控制与实施策略 | 第68-76页 |
5.1 前门大街区域建筑色彩对比的保护控制基准与规律 | 第68-72页 |
5.1.1 建筑群体色彩对比规律与控制基准 | 第68页 |
5.1.2 建筑单元色彩对比控制基准 | 第68-70页 |
5.1.3 建筑单体色彩对比控制基准 | 第70-72页 |
5.2 建筑色彩对比控制与策略应用 | 第72-75页 |
5.2.1 建筑色彩对比规律应用谱系控制原则 | 第72页 |
5.2.2 类型建筑单体对比规律应用 | 第72-7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