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写作、修辞论文

网络流行体研究:意义生产与记忆实践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页
1 绪论第11-40页
    1.1 研究缘起第11-13页
        1.1.1 蜂起的网络流行体与网民的身份焦虑第11-12页
        1.1.2 官方记忆的失落与民间记忆的兴起第12-13页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第13-14页
    1.3 研究意义第14-16页
        1.3.1 修补概念混乱、经验研究缺失等问题第14-15页
        1.3.2 开启流行性语言研究的新视角第15页
        1.3.3 拓展集体记忆研究的领域第15-16页
        1.3.4 提供现实参考价值第16页
    1.4 文献综述第16-33页
        1.4.1 网络语言与网络流行语研究第16-20页
        1.4.2 网络流行体研究第20-25页
        1.4.3 集体记忆与社会记忆研究第25-30页
        1.4.4 媒介文本的批判性话语分析第30-33页
    1.5 研究方法第33-38页
        1.5.1 问卷调查第34-36页
        1.5.2 焦点小组访谈与深度访谈第36页
        1.5.3 参与观察第36-37页
        1.5.4 案例分析第37-38页
    1.6 创新点与难点第38-40页
        1.6.1 创新点第38页
        1.6.2 难点第38-40页
2 网络流行体的概念界定第40-55页
    2.1 既有定义评析第40-42页
    2.2 “体”的考察与辨析第42-49页
        2.2.1 历史梳理:“体”的文论意义第42-44页
        2.2.2 网络流行体的“文体分析”第44-46页
        2.2.3 网络流行体的“语体分析”第46-48页
        2.2.4 网络流行体、网络流行语与网络热词第48-49页
    2.3 “流行”的含义与理解路径第49-53页
        2.3.1 “流行”的多重面向第50-51页
        2.3.2 构成主义:“流行”的理解方式第51-53页
    2.4 从语言到话语:网络流行体再定义第53-55页
3 批评性话语分析:网络流行体研究的新路径第55-66页
    3.1 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第55-58页
        3.1.1 语言学基础第55-56页
        3.1.2 哲学基础第56-58页
    3.2 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核心思想第58-61页
        3.2.1 批评第58页
        3.2.2 话语第58-59页
        3.2.3 意识形态第59-61页
    3.3 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对象与方法第61-64页
        3.3.1 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研究对象第61页
        3.3.2 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第61-64页
    3.4 批评性话语分析与网络流行体研究第64-66页
4 语言的选择:网络流行体的文本分析第66-89页
    4.1 流行体文本的词汇分析第66-78页
        4.1.1 分类分析第66-72页
        4.1.2 隐喻分析第72-78页
    4.2 流行体文本的语法分析第78-84页
        4.2.1 图式性构式分析第79-82页
        4.2.2 语义泛化分析第82-84页
    4.3 流行体文本的结构分析第84-89页
5 意义的生产:网络流行体的话语实践分析第89-115页
    5.1 互文性与话语实践第90-91页
    5.2 流行体话语意义的互文性生产第91-115页
        5.2.1 “表演”意义:“私欲化”的个体话语第91-99页
        5.2.2 “抵抗”意义:“风格化”的社群话语第99-106页
        5.2.3 “消费”意义:“市场化”的商业话语第106-110页
        5.2.4 “协商”意义:“霸权化”的官方话语第110-115页
6 记忆的实践:网络流行体的阐释分析第115-138页
    6.1 集体记忆:一种可能的阐释视角第115-119页
    6.2 记忆的呈现:流行体记忆的基本图景第119-124页
        6.2.1 流行体话语的记忆概况第119-121页
        6.2.2 流行体记忆的影响因素第121-124页
    6.3 记忆的框架:流行体记忆的内容分析第124-128页
        6.3.1 个案研究一:友谊翻船体第125-127页
        6.3.2 个案研究二:我爸是李刚体第127-128页
    6.4 记忆的运作:话语、记忆与权力第128-138页
        6.4.1 技术民主:“在线记忆”的合法性第128-131页
        6.4.2 民本立场:记忆的意识形态特征第131-135页
        6.4.3 记忆即权力:反记忆与权力运作第135-138页
7 结论第138-147页
    7.1 生存镜像:从“符号义”到“生存义”的呈现第138-140页
    7.2 噪音美学:风格化、狂欢化与语言审美第140-141页
    7.3 意义的互文与知识的生产第141-143页
    7.4 由“人本位”到“事本位”:记忆言说的逻辑转向第143-144页
    7.5 话语民主的可能性与权力共生的图景第144-147页
致谢第147-149页
参考文献第149-165页
附录1 本研究核心语料范畴第165-166页
附录2 本研究泛化语料范畴第166-168页
附录3 网络流行体使用、记忆情况的调查问卷第168-171页
附录4 网络流行体使用、记忆情况的焦点小组访谈提纲第171-173页
附录5 网络流行体使用、记忆情况的深度访谈提纲第173-174页
附录6 受访者信息统计表第174-175页
附录7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论文、专著与课题第175页

论文共1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方方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研究
下一篇:瑶语核心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