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32页 |
内容提要 | 第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1.2 水稻对氧营养的生物学响应机制 | 第17-21页 |
1.2.1 水稻的需氧特性 | 第17页 |
1.2.2 水稻对氧的吸收和转运的动力学机制及解剖学结构 | 第17-18页 |
1.2.3 氧营养对水稻矿质养分吸收的作用 | 第18-19页 |
1.2.4 水稻氧营养根际生理效应 | 第19-20页 |
1.2.5 水稻氧营养的遗传学基础 | 第20-21页 |
1.3 稻田增氧的生态效应 | 第21-23页 |
1.3.1 水稻根系泌氧功能 | 第21页 |
1.3.2 矿质元素和有毒物质的化学行为 | 第21-22页 |
1.3.3 根际微生物群落和温室气体排放 | 第22-23页 |
1.4 水稻氧营养的调控措施 | 第23-24页 |
1.4.1 耐氧胁迫的品种选育 | 第23-24页 |
1.4.2 稻田增氧的农艺措施 | 第24页 |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第24-28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5.2 试验方案 | 第25-26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26-28页 |
1.6 目的意义 | 第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32页 |
第二章 稻田化学增氧的试验方法及其增氧效果 | 第32-42页 |
内容提要 | 第32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4页 |
2.1.1 试验设计 | 第32-34页 |
2.1.2 测定项目和方法 | 第34页 |
2.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34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4-39页 |
2.2.1 过氧化尿素的水体增氧效果 | 第34-35页 |
2.2.2 过氧化钙的水体增氧效果 | 第35-36页 |
2.2.3 过氧化尿素的适宜施用量 | 第36-37页 |
2.2.4 过氧化钙的适宜施用量 | 第37-39页 |
2.3 讨论 | 第39-40页 |
2.3.1 过氧化尿素不同施用量的增氧效果及适宜施用量 | 第39页 |
2.3.2 过氧化钙不同施用量的增氧效果及适宜施用量 | 第39-40页 |
2.4 小结 | 第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第三章 水稻对根际氧营养响应的阶段差异与敏感时期 | 第42-52页 |
内容摘要 | 第42-43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4页 |
3.1.1 试验材料准备 | 第43页 |
3.1.2 试验设计 | 第43-44页 |
3.1.3 考察项目和方法 | 第44页 |
3.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44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4-47页 |
3.2.1 水稻生物量对根际短期氧处理的响应 | 第44-45页 |
3.2.2 水稻生物量对根际持续氧处理的响应 | 第45-46页 |
3.2.3 水稻植株氮浓度对根际持续氧处理的响应 | 第46页 |
3.2.4 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对根际持续氧处理的响应 | 第46-47页 |
3.3 讨论 | 第47-48页 |
3.4 小结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第四章 水稻根系对稻田增氧的响应特征及其机制 | 第52-62页 |
内容提要 | 第52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2-54页 |
4.1.1 试验点概况 | 第52-53页 |
4.1.2 试验材料 | 第53页 |
4.1.3 试验处理 | 第53页 |
4.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第53-54页 |
4.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54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4-58页 |
4.2.1 水稻根系形态 | 第54-55页 |
4.2.2 水稻根系孔隙度 | 第55-56页 |
4.2.3 水稻根系氧化强度 | 第56-57页 |
4.2.4 水稻根系活性氧代谢 | 第57-58页 |
4.3 讨论 | 第58-60页 |
4.3.1 水稻根系形态特征和孔隙度的改变受到根际氧状况的调控 | 第58-59页 |
4.3.2 不同增氧模式对水稻根系活力和生理代谢的影响 | 第59页 |
4.3.3 稻田不同增氧模式间的综合效应比较 | 第59-60页 |
4.4 小结 | 第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第五章 水稻地上部对稻田增氧的响应特征及其机制 | 第62-72页 |
内容提要 | 第62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62-63页 |
5.1.1 试验点概况 | 第62-63页 |
5.1.2 试验材料 | 第63页 |
5.1.3 试验处理 | 第63页 |
5.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第63页 |
5.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63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63-68页 |
5.2.1 水稻茎蘖动态 | 第63-64页 |
5.2.2 水稻叶绿素和活性氧代谢 | 第64-66页 |
5.2.3 水稻干物质积累、分配与转运 | 第66-67页 |
5.2.4 水稻产量及其构成 | 第67-68页 |
5.3 讨论 | 第68-69页 |
5.3.1 稻田增氧对水稻群体的影响 | 第68页 |
5.3.2 稻田不同增氧模式的综合效应比较 | 第68-69页 |
5.3.3 根际不同增氧模式的效应比较 | 第69页 |
5.4 小结 | 第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第六章 水稻籽粒灌浆对稻田增氧的响应及其机制 | 第72-80页 |
内容提要 | 第72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72-74页 |
6.1.1 试验材料与地点 | 第72-73页 |
6.1.2 试验设计 | 第73页 |
6.1.3 取样和测定方法 | 第73页 |
6.1.4 数据处理和统计 | 第73-74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74-77页 |
6.2.1 灌浆动态方程的拟合精度 | 第74页 |
6.2.2 籽粒最大灌浆量的响应 | 第74-75页 |
6.2.3 籽粒灌浆速率的响应 | 第75页 |
6.2.4 籽粒灌浆特征的响应 | 第75-77页 |
6.3 讨论 | 第77-78页 |
6.3.1 稻田增氧强弱势粒灌浆的同步性特征及其基因型差异 | 第78页 |
6.3.2 稻田增氧水稻籽粒灌浆呈现明显的差异 | 第78页 |
6.3.3 稻田增氧水稻籽粒灌浆特征参数的差异 | 第78页 |
6.4 小结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0页 |
第七章 水稻氮素利用对稻田增氧的响应特征及机制 | 第80-90页 |
内容提要 | 第80-81页 |
7.1 材料与方法 | 第81-82页 |
7.1.1 试验点概况 | 第81页 |
7.1.2 试验材料 | 第81页 |
7.1.3 试验处理 | 第81页 |
7.1.4 测试指标与方法 | 第81页 |
7.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81-82页 |
7.2 结果与分析 | 第82-86页 |
7.2.1 水稻不同生长时期的氮素积累和分配 | 第82-83页 |
7.2.2 齐穗前后水稻氮吸收状况 | 第83页 |
7.2.3 齐穗期和灌浆期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 | 第83-84页 |
7.2.4 齐穗期水稻叶片硝态氮含量 | 第84-85页 |
7.2.5 齐穗期叶片硝态氮浓度与硝酸还原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 第85页 |
7.2.6 不同增氧模式下水稻的氮偏生产力 | 第85-86页 |
7.3 讨论 | 第86-87页 |
7.3.1 根际增氧对水稻氮素利用的影响 | 第86页 |
7.3.2 水稻氮吸收响应根际增氧的不同生长时期间的变化 | 第86页 |
7.3.3 增氧对水稻氮素吸收影响的生理学机制 | 第86-87页 |
7.4 小结 | 第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第八章 全文讨论与结论 | 第90-98页 |
8.1 讨论 | 第90-92页 |
8.1.1. 稻田化学增氧的方法及其增氧效果 | 第90页 |
8.1.2 水稻对氧营养响应的阶段差异和敏感时期 | 第90-91页 |
8.1.3 水稻根系对稻田增氧的响应特征及其机制 | 第91页 |
8.1.4 水稻产量及其形成过程对稻田增氧的响应特征 | 第91-92页 |
8.1.5 水稻地上部对稻田增氧的响应特征及其机制 | 第92页 |
8.1.6 水稻氮素利用对稻田增氧的响应特征 | 第92页 |
8.2 结论 | 第92-94页 |
8.2.1 稻田化学增氧方法及其增氧效果 | 第92页 |
8.2.2 水稻氧营养响应的生育阶段差异和敏感时期 | 第92-93页 |
8.2.3 水稻生长对稻田增氧的响应特征和生理机制 | 第93-94页 |
8.3 主要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94-95页 |
8.3.1 创新点 | 第94页 |
8.3.2 不足之处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8页 |
博士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 第98-100页 |
致谢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