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前言 | 第13-14页 |
第一章 联发科现有业务模式及面临的挑战 | 第14-24页 |
1.1 联发科及其手机产品线介绍 | 第14-16页 |
1.1.1 联发科公司的背景介绍 | 第14页 |
1.1.2 联发科手机产品线介绍 | 第14-16页 |
1.2 中国及全球手机的市场 | 第16-18页 |
1.3 联发科手机产品线现有业务模式的简介 | 第18-21页 |
1.3.1 最佳产品及服务的适时提供策略 | 第18-19页 |
1.3.2 独创的“Turn-Key solution”模式 | 第19-20页 |
1.3.3 公司营运的高效率和成本优势 | 第20-21页 |
1.4 联发科现有业务模式面临的挑战及本文研究课题的提出和意义 | 第21-22页 |
1.5 本文的研究框架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手机产业链的变迁分析 | 第24-31页 |
2.1 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变迁 | 第24-25页 |
2.2 手机终端的分类 | 第25-27页 |
2.2.1 低端手机和ULC 手机 | 第25页 |
2.2.2 多媒体手机 | 第25-26页 |
2.2.3 智能手机 | 第26-27页 |
2.3 山寨手机市场的兴起 | 第27页 |
2.4 Turn-Key solution 模式分析 | 第27-29页 |
2.5 中国手机产业链的改变 | 第29-31页 |
第三章 联发科现有业务模式的分析 | 第31-45页 |
3.1 联发科现有业务模式面临的风险分析 | 第31-35页 |
3.1.1 山寨手机现象和繁荣的原因分析 | 第31-32页 |
3.1.2 客户手机产品“认证与检测”问题分析 | 第32-34页 |
3.1.3 联发科目前芯片代理问题分析 | 第34-35页 |
3.2 联发科现有“进入市场时机”策略的分析 | 第35-45页 |
3.2.1 最佳产品及服务的实时提供策略 | 第35-36页 |
3.2.2 联发科现有“进入市场时机”策略面临的挑战 | 第36-38页 |
3.2.3 现有“产品进入市场时机”策略改变的必要性 | 第38-45页 |
第四章 联发科手机产品客户分析 | 第45-53页 |
4.1 联发科的客户细分 | 第45-49页 |
4.1.1 手机设计公司及山寨手机厂商 | 第45-46页 |
4.1.2 国产品牌手机厂商 | 第46-48页 |
4.1.3 国际顶级品牌厂商 | 第48-49页 |
4.2 国内手机厂商的国际市场拓展 | 第49-51页 |
4.3 不同细分客户的转换 | 第51-53页 |
第五章 联发科的竞争对手分析 | 第53-64页 |
5.1 手机芯片市场的竞争格局 | 第53-58页 |
5.2 联发科的不同产品线竞争性分析 | 第58-64页 |
5.2.1 应用处理器(AP)平台产品线竞争性分析 | 第58-60页 |
5.2.2 2G Modem 产品线竞争性分析 | 第60-61页 |
5.2.3 3G Modem 产品线竞争性分析 | 第61-62页 |
5.2.4 手机外围器件产品竞争性分析 | 第62-64页 |
第六章 联发科芯片生产服务提供商(代工厂)分析 | 第64-68页 |
6.1 主要芯片生产服务提供商介绍 | 第64-66页 |
6.2 联发科芯片生产服务提供商选择 | 第66-68页 |
第七章 结论:联发科新业务模式设计及实施 | 第68-74页 |
7.1 联发科的客户应对策略 | 第68-69页 |
7.2 联发科的竞争对手策略 | 第69-70页 |
7.3 联发科的芯片生产代工厂选择策略 | 第70-71页 |
7.4 联发科的代理控制及“产品生命周期”应用策略 | 第71页 |
7.5 联发科新业务模式的实施建议 | 第71-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7-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