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生物化学论文--酶论文

诱导超氧化物歧化酶错误折叠的因素及其分子机制

中文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第一章 前言第14-44页
    1.1 神经退行性疾病第14-20页
        1.1.1 神经退行性疾病种类第14-15页
        1.1.2 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理机制第15-20页
    1.2 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ALS)第20-24页
        1.2.1 家族性ALS(fALS)第21-22页
        1.2.2 偶发性ALS(sALS)第22-24页
    1.3 SOD1和ALS第24-40页
        1.3.1 SOD1第24-34页
            1.3.1.1 SOD1结构,折叠和稳定性第25-28页
            1.3.1.2 SOD1纤维化:二硫键和金属离子共同作用的结果第28-34页
        1.3.2 SOD1—ALS致病原因第34-38页
            1.3.2.1 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氧化修饰第34-35页
            1.3.2.2 SOD1突变体与Cu的亲和力增加第35-36页
            1.3.2.3 SOD1半胱氨酸氧化作用导致蛋白出现单体化第36-37页
            1.3.2.4 半胱氨酸氧化修饰的SOD1形成氧化压力第37-38页
        1.3.3 野生型SOD1在ALS疾病中的作用第38-40页
    1.4 展望第40-41页
    1.5 研究方法第41-42页
        1.5.1 荧光光谱第41页
        1.5.2 90°光散射第41-42页
        1.5.3 透射电镜(TEM)第42页
        1.5.4 等温滴定量热技术第42页
    1.6 课题的研究意义第42-44页
        1.6.1 铜对SOD1的氧化修饰及对SOD1聚集的影响第42-43页
        1.6.2 WT SOD1在ALS疾病中的作用第43-44页
第二章 铜离子介导SOD1的氧化修饰,引发SOD1的聚集第44-76页
    摘要第44页
    引言第44-46页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46-57页
        2.1.1 材料第46-48页
        2.1.2 试剂——缓冲液第48页
        2.1.3 实验方法第48-57页
            2.1.3.1 质粒(PET3d)第48页
            2.1.3.2 野生型human-SOD1的表达、提取与纯化第48-50页
            2.1.3.3 Human-SODl突变体(C111S)的表达与纯化第50-52页
            2.1.3.4 突变体A4V-SOD1的表达、提取与纯化第52-53页
            2.1.3.5 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脱辅基的过程第53页
            2.1.3.6 检测蛋白的聚集第53-54页
            2.1.3.7 原子力显微镜检测聚集体第54页
            2.1.3.8 Nano-LC-MS/MS的检测第54-55页
            2.1.3.9 高效液相色谱(HPLC)第55页
            2.1.3.10 等温滴定量热(ITC)第55-57页
    2.2 实验结果第57-73页
        2.2.1 在较高的Cu~(2+)作用下,SOD1突变体A4V比野生型SOD1聚集的更快,更严重第57-59页
        2.2.2 原子力显微镜检测在较高的Cu~(2+)作用下,SOD1突变体A4V聚集体的形态第59-61页
        2.2.3 A4V在高Cu条件出现111位半胱氨酸的氧化修饰(亚磺酸化C-SO_2H,磺酸化C-SO_3第61-65页
        2.2.4 较高的Cu离子不仅能够诱导氧化修饰的A4V聚集,也会带动非氧化的A4V现聚集第65-67页
        2.2.5 较高的Cu离子诱导氧化的野生型SOD1聚集第67-68页
        2.2.6 A4V和氧化的野WT SOD1与Cu具有相似的结合模式第68-73页
    2.3 本章讨论第73-76页
第三章 野生型超氧化物歧化酶在超氧化物歧化酶突变体聚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第76-97页
    摘要第76页
    前言第76-78页
    3.1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78-82页
        3.1.1 材料和试剂第78页
        3.1.2 实验缓冲液第78-79页
        3.1.3 Human-SOD1几种突变体(C111S、A4V、G93A、S134N)的表达与纯化第79-82页
            3.1.3.1 生理条件下蛋白产生聚集第79页
            3.1.3.2 ThT荧光法检测SOD1聚集体的产生第79-80页
            3.1.3.3 紫外浊度检测第80页
            3.1.3.4 电镜检测聚集体的形态第80-81页
            3.1.3.5 ANS外源荧光检测蛋白疏水区暴露第81页
            3.1.3.6 Edman测序第81页
            3.1.3.7 实验数据结果分析第81-82页
    3.2 实验结果第82-95页
        3.2.1 在三氟乙酸(TFE)条件下,突变体A4V/S134N带动野生型SOD1产生聚集第82-85页
        3.2.2 在生理条件下,突变体A4V带动WT SOD1产生聚集第85-88页
        3.2.3 检测SOD1s在不同条件下产生的聚集体的形态第88-90页
        3.2.4 混合体系产生的聚集体内存在WT SOD1第90-91页
        3.2.5 游离半胱氨酸(第6和111位)在蛋白聚集中起了重要作用第91-95页
    3.3 本章讨论第95-97页
第四章 H_2O_2诱导WT SOD1产生纤维样聚集第97-112页
    摘要第97页
    引言第97-99页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99-101页
        4.1.1 材料见第二章第99页
        4.1.2 实验方法第99-101页
            4.1.2.1 野生型human-SOD1的表达、提取与纯化(见第二章)第99页
            4.1.2.2 检测蛋白的聚集第99页
            4.1.2.3 原子力显微镜检测聚集体第99页
            4.1.2.4 透射电镜检测聚集体第99页
            4.1.2.5 Nano-LC-MS/MS的检测第99-100页
            4.1.2.6 CPD荧光探针检测半胱氨酸的次磺酸化反应第100-101页
    4.2 实验结果第101-110页
        4.2.1 病理浓度的H_2O_2,WT SOD1产生纤维样的聚集体第101-103页
        4.2.2 111位半胱氨酸在较低的H_2O_2条件下也会出现氧化修饰(-SO_2H)第103-105页
        4.2.3 较低的H_2O_2诱导WT SOD1产生聚集的过程中111位半胱氨酸具有重要作用第105-107页
        4.2.4 111位半胱氨酸形成分子间的二硫键起始WT SOD1的聚集第107-110页
    4.3 本章讨论第110-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3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待发表的论文目录第130-131页
致谢第131-132页

论文共13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酿酒酵母Rho家族小GTP酶Rho4功能与调控的研究
下一篇:功能核酸的筛选及在分析检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