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1-13页 |
第1章 个人信息隐私权的概述 | 第13-19页 |
1.1 个人信息隐私的概念 | 第13-15页 |
1.1.1 隐私的概念与内容 | 第13-14页 |
1.1.2 个人信息的概念与特征 | 第14-15页 |
1.1.3 隐私与个人信息的区别 | 第15页 |
1.2 个人信息隐私权 | 第15-18页 |
1.2.1 个人信息隐私权的概念与特征 | 第15-16页 |
1.2.2 个人信息隐私权的分类 | 第16-17页 |
1.2.3 个人信息隐私权的主体 | 第17-18页 |
1.3 个人信息隐私权保护法的意义和宗旨 | 第18-19页 |
1.3.1 个人信息隐私保护法的社会意义 | 第18页 |
1.3.2 个人信息隐私保护法的立法宗旨 | 第18-19页 |
第2章 个人信息隐私权保护的比较法考察 | 第19-29页 |
2.1 国际组织关于个人信息隐私保护的立法 | 第19-22页 |
2.1.1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个人信息隐私保护立法 | 第19-20页 |
2.1.2 联合国的个人信息隐私保护立法 | 第20页 |
2.1.3 欧盟的个人信息隐私保护立法 | 第20-21页 |
2.1.4 亚洲及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的个人信息隐私保护立法 | 第21-22页 |
2.2 英美法系国家关于个人信息隐私保护的立法 | 第22-25页 |
2.2.1 美国的个人信息隐私保护立法 | 第22-24页 |
2.2.2 英国的个人信息隐私保护立法 | 第24-25页 |
2.2.3 澳大利亚的个人信息隐私保护立法 | 第25页 |
2.3 大陆法系国家关于个人信息隐私保护的立法 | 第25-29页 |
2.3.1 德国的个人信息隐私保护立法 | 第25-27页 |
2.3.2 法国的个人信息隐私保护立法 | 第27页 |
2.3.3 日本的个人信息隐私保护立法 | 第27-29页 |
第3章 我国网络上对个人信息隐私的侵害形式 | 第29-34页 |
3.1 网络运营商的侵权形式 | 第29-31页 |
3.1.1 个人真实资料的商业利用 | 第29页 |
3.1.2 电子邮件的滥发 | 第29-30页 |
3.1.3 监视软件的滥用 | 第30页 |
3.1.4 非法扫描个人电脑 | 第30-31页 |
3.2 网络用户的侵权形式 | 第31-32页 |
3.2.1 不当泄漏个人隐私 | 第31页 |
3.2.2 恶意传播程序病毒 | 第31页 |
3.2.3 黑客行为 | 第31-32页 |
3.3 网络运营商与用户共同侵权 | 第32-34页 |
3.3.1 艳照门 | 第32页 |
3.3.2 人肉搜索 | 第32-34页 |
第4章 我国民法关于网络个人信息隐私权保护的现状与展望 | 第34-43页 |
4.1 我国港台地区关于个人信息隐私保护的立法现状 | 第34-37页 |
4.1.1 我国台湾地区的个人信息隐私保护立法现状 | 第34-35页 |
4.1.2 我国香港地区的个人信息隐私保护立法现状 | 第35-37页 |
4.2 我国内地关于个人信息隐私保护的现状 | 第37-38页 |
4.2.1 我国法律对个人信息隐私的直接保护 | 第37页 |
4.2.2 我国法律对个人信息隐私的间接保护 | 第37-38页 |
4.3 有关《个人信息隐私保护法》的展望 | 第38-43页 |
4.3.1 《个人信息隐私保护法》的立法理念和立法模式 | 第38-40页 |
4.3.2 《个人信息隐私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 第40-41页 |
4.3.3 个人信息隐私主体的权利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