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致谢 | 第4-5页 |
致谢 | 第5-6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6-13页 |
摘要 | 第13-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33页 |
1 高等植物的花发育与ABCDE模型 | 第15-16页 |
2 MADS-box基因的结构和功能 | 第16-17页 |
3 ABCDE模型相关基因研究 | 第17-19页 |
3.1 A功能基因 | 第17-18页 |
3.2 B类基因的功能及研究进展 | 第18页 |
3.3 C\D类基因的功能和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3.4 E类基因 | 第19页 |
4 植物启动花发育的级联调控网络研究进展 | 第19-25页 |
4.1 花时基因 | 第20-22页 |
4.1.1 环境因子对开花时间决定基因的调控 | 第20-21页 |
4.1.1.1 光周期 | 第20页 |
4.1.1.2 春化作用 | 第20-21页 |
4.1.2 开化过程相关基因的调控 | 第21-22页 |
4.1.2.1 开花抑制途径 | 第21-22页 |
4.1.2.2 开花促进途径 | 第22页 |
4.2 花分生组织特性基因 | 第22-23页 |
4.3 花器官特性基因 | 第23-25页 |
5 兰花花发育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25-29页 |
5.1 兰科植物成花转变过程中的调控基因 | 第25-26页 |
5.2 控制花器官形成的基因 | 第26-29页 |
6 高等植物AP1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29-31页 |
6.1 AP1基因结构和功能 | 第29-30页 |
6.2 调控花序分生组织的转变 | 第30页 |
6.3 调控花器官形态发育 | 第30页 |
6.4 AP1基因表达调节 | 第30-31页 |
7 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技术路线 | 第31-33页 |
7.1 研究目的 | 第31页 |
7.2 研究意义 | 第31-32页 |
7.3 技术路线 | 第32-33页 |
第二章 蕙兰内标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 第33-58页 |
引言 | 第3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5页 |
1.1 材料 | 第33页 |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33页 |
1.3 总RNA的提取 | 第33页 |
1.4 蕙兰候选内参基因的克隆 | 第33-35页 |
1.4.1 总RNA反转录 | 第33-34页 |
1.4.2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34页 |
1.4.3 RT-PCR扩增 | 第34页 |
1.4.4 目的片段的回收 | 第34-35页 |
1.4.5 构建重组质粒 | 第35页 |
1 .4.6重组质粒的鉴定和测序 | 第35页 |
1.4.7 序列分析 | 第35页 |
1.4.8 蕙兰GAPDH基因全长的cDNA克隆 | 第35页 |
1.4.9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5-56页 |
2.1 总RNA的提取 | 第35-36页 |
2.2 蕙兰GAPDH基因片段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36-41页 |
2.2.1 蕙兰GAPDH基因片段的克隆 | 第36页 |
2.2.2 GAPDH基因cDNA序列测定和同源性比较 | 第36-37页 |
2.2.3 CfGAPDH蛋白的同源比较及系统进化分析 | 第37-39页 |
2.2.4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分析 | 第39-40页 |
2.2.4.1 蛋白质序列理化参数 | 第39页 |
2.2.4.2 蛋白质亲疏水性分析 | 第39-40页 |
2.2.5 二级结构预测与功能域分析 | 第40-41页 |
2.2.5.1 卷曲螺旋预测 | 第40页 |
2.2.5.2 蛋白功能域及定位分析 | 第40-41页 |
2.2.6 3D结构建模 | 第41页 |
2.3 蕙兰ACT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41-44页 |
2.3.1 蕙兰ACT基因的克隆 | 第41-42页 |
2.3.2 测序结果及序列分析 | 第42-44页 |
2.4 蕙兰TUA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44-47页 |
2.4.1 蕙兰TUA基因的克隆 | 第44-45页 |
2.4.2 测序结果及序列分析 | 第45-47页 |
2.5 蕙兰TUB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47-50页 |
2.5.1 蕙兰TUB基因的克隆 | 第47-48页 |
2.5.2 测序结果及序列分析 | 第48-50页 |
2.6 蕙兰18S rRNA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50-51页 |
2.6.1 蕙兰18S rRNA基因的克隆 | 第50-51页 |
2.6.2 测序结果及序列分析 | 第51页 |
2.7 蕙兰UBQ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51-54页 |
2.7.1 蕙兰UBQ基因的克隆 | 第51页 |
2.7.2 测序结果及序列分析 | 第51-54页 |
2.8 蕙兰EF1α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54-56页 |
2.8.1 蕙兰EF1α基因的克隆 | 第54页 |
2.8.2 测序结果及序列分析 | 第54-56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56-58页 |
第三章 蕙兰合适内标基因的筛选 | 第58-83页 |
引言 | 第58-5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9-61页 |
1.1 材料 | 第59页 |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59页 |
1.3 总RNA的提取 | 第59页 |
1.4 反转录合成cDNA第一链 | 第59页 |
1.5 内参基因及引物设计 | 第59-60页 |
1.6 持家基因扩增效率的检测 | 第60页 |
1.7 内参基因的表达稳定性分析 | 第60-61页 |
1.8 功能基因的进一步验证 | 第6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1-81页 |
2.1 总RNA的提取 | 第61页 |
2.2 引物特异性分析 | 第61-63页 |
2.3 候选内参基因稳定性分析 | 第63-81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81-83页 |
第四章 蕙兰MADS基因CfAP11的cDNA全长克隆和时空表达特性研究 | 第83-95页 |
引言 | 第83-8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4-85页 |
1.1 材料 | 第84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84页 |
1.3 RNA的提取及质量检测 | 第84页 |
1.4 反转录为一链cDNA | 第84页 |
1.5 目的基因片段引物设计 | 第84页 |
1.6 目的片段及cDNA全长的克隆 | 第84-85页 |
1.7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85页 |
1.8 荧光定量引物设计及特异性检测 | 第85页 |
1.9 相对荧光定量qRT-PCR | 第85页 |
1.10 目的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计算 | 第8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5-93页 |
2.1 RNA的提取 | 第85页 |
2.2 蕙兰AP1-like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85-87页 |
2.2.1 蕙兰AP1-like基因的克隆 | 第85-86页 |
2.2.2 CfAP11基因的序列分析 | 第86-87页 |
2.3 CfAP11蛋白的同源比较及系统进化分析 | 第87-89页 |
2.4 CfMADS1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89-91页 |
2.4.1 蛋白质序列理化参数 | 第89-90页 |
2.4.2 信号肽预测、跨膜域分析、亚细胞定位及亲/疏水性分析 | 第90页 |
2.4.3 CfAP11二级结构预测 | 第90-91页 |
2.4.4 结构域分析及三维结构预测 | 第91页 |
2.5 蕙兰CfAP11基因的时空表达 | 第91-93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93-95页 |
3.1 CfAP11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特征的讨论 | 第93页 |
3.2 CfAP11的表达特性的讨论 | 第93-95页 |
第五章 蕙兰CfMADS1基因的cDNA全长克隆和时空表达特性研究 | 第95-106页 |
引言 | 第9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5-96页 |
1.1 材料 | 第95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95页 |
1.3 RNA提取及质量检测 | 第95-96页 |
1.4 反转录为一链cDNA | 第96页 |
1.5 全长cDNA的克隆 | 第96页 |
1.6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96页 |
1.7 荧光定量引物设计及特异性检测 | 第96页 |
1.8 相对荧光定量qRT-PCR | 第96页 |
1.9 目的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计算 | 第9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6-103页 |
2.1 RNA的提取 | 第96页 |
2.2 蕙兰MADS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96-98页 |
2.2.1 蕙兰MADS基因的克隆 | 第96-97页 |
2.2.2 CfMADS1基因的序列分析 | 第97-98页 |
2.3 CfMADS1蛋白的同源比较及系统进化分析 | 第98-100页 |
2.4 CfMADS1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100-102页 |
2.4.1 蛋白质序列理化参数 | 第100页 |
2.4.2 信号肽预测、跨膜域分析、亚细胞定位及亲/疏水性分析 | 第100-101页 |
2.4.3 CfMADS1二级结构预测 | 第101-102页 |
2.4.4 结构域分析及三维结构预测 | 第102页 |
2.5 蕙兰CfMADS1基因的时空表达 | 第102-103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103-106页 |
3.1 CfMADS1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特征的讨论 | 第104页 |
3.2 CfMADS1的表达特性的讨论 | 第104页 |
3.3 CfAP11和CfM4DS1表达特性比较 | 第104-106页 |
第六章 蕙兰CfAP11基因正、反义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转化烟草的研究 | 第106-118页 |
引言 | 第10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6-112页 |
1.1 菌种及质粒 | 第106页 |
1.2 植物材料 | 第106页 |
1.3 酶及试剂 | 第106页 |
1.4 引物 | 第106-107页 |
1.5 CfAP11基因CDNA全长的克隆 | 第107页 |
1.6 CfAP11正、反义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107-108页 |
1.7 CfAP11正、反义基因的转化及检测分析 | 第108-109页 |
1.7.1 农杆菌感受态的制备 | 第108页 |
1.7.2 农杆菌的转化 | 第108页 |
1.7.3 农杆菌转化子的鉴定 | 第108页 |
1.7.4 农杆菌介导的烟草叶盘法转化 | 第108-109页 |
1.8 转基因烟草的鉴定 | 第109-112页 |
1.8.1 PCR鉴定 | 第109页 |
1.8.2 Southern Blot检测 | 第109-112页 |
1.8.2.1 探针的制备 | 第109-110页 |
1.8.2.2 基因组DNA酶切消化及电泳分离 | 第110页 |
1.8.2.3 转膜和烤膜 | 第110-111页 |
1.8.2.4 预杂交、杂交、洗膜 | 第111页 |
1.8.2.5 检测、显色 | 第111-11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12-117页 |
2.1 正反义CfAP11的克隆及双切 | 第112-113页 |
2.2 CfAP11正、反义植物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 第113-114页 |
2.2.1 CfAP11正、反义重组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113-114页 |
2.2.2 CfAP11正、反义基因转化农杆菌及鉴定 | 第114页 |
2.3 CfAP11正义基因转化及抗性植株的获得 | 第114-116页 |
2.3.1 烟草叶片再生体系建立 | 第114页 |
2.3.2 CfAP11正义基因的叶盘法转化获得抗性植株 | 第114-116页 |
2.4 转基因烟草的PCR及Southern blot检测 | 第116-117页 |
2.4.1 转基因烟草的PCR检测结果 | 第116页 |
2.4.2 转正义基因烟草的Southern blot检测结果 | 第116-117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117-118页 |
3.1 转基因植株的检测 | 第117页 |
3.2 转CfAP11正义基因烟草植株的获得为研究花发育的机制提供了试验体系 | 第117页 |
3.3 载体构建的优越性 | 第117-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9页 |
ABSTRACT | 第129-130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