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3-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水稻卷叶性状的研究概况 | 第11-35页 |
引言 | 第11页 |
1 植物叶片卷曲的机理 | 第11-18页 |
1.1 非生物胁迫导致叶片卷曲 | 第11-12页 |
1.2 生物胁迫导致叶片卷曲 | 第12页 |
1.3 从物理化学角度解释叶片卷曲的原因 | 第12-13页 |
1.4 从分子生物学角度解释叶片卷曲的原因 | 第13-18页 |
1.4.1 生理结构异常导致叶片卷曲 | 第14页 |
1.4.2 极性发育异常导致叶片卷曲 | 第14-16页 |
1.4.3 小RNA对卷叶的作用 | 第16-18页 |
2 水稻卷叶性状的效应 | 第18-19页 |
2.1 卷叶的物理效应 | 第18页 |
2.2 卷叶的生理生态效应 | 第18-19页 |
2.3 卷叶的其他效应 | 第19页 |
3 水稻卷叶的遗传学研究 | 第19-26页 |
3.1 干旱胁迫下卷叶基因的QTL定位 | 第19-21页 |
3.2 卷叶主效基因的研究 | 第21-24页 |
3.3 卷叶性状及其遗传的复杂性 | 第24-26页 |
4 水稻卷叶的种质资源及其利用价值 | 第26-27页 |
4.1 水稻卷叶的种质资源 | 第26页 |
4.2 卷叶资源在育种实践中的应用 | 第26-27页 |
5 参考文献 | 第27-35页 |
第二章 水稻卷叶rl_((t))基因的克隆 | 第35-56页 |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35-36页 |
引言 | 第3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8页 |
1.1 植物材料 | 第36-37页 |
1.2 叶片卷曲度的产量 | 第37页 |
1.3 DNA提取 | 第37页 |
1.4 RT-PCR分析 | 第37页 |
1.5 载体构建和遗传转化 | 第37-38页 |
1.6 显微观察 | 第3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7页 |
2.1 rl_((t))突变体与野生型中编码同样的HD-GL2类转录因子 | 第38-41页 |
2.2 突变体中rl_((t))基因的表达量高于野生型 | 第41-42页 |
2.3 rl_((t))基因的过量表达导致叶片近轴面卷曲 | 第42页 |
2.4 抑制rl_((t))基因的表达导致叶片远轴面卷曲 | 第42-43页 |
2.5 rl_((t))基因表达量与叶片卷曲度呈二次相关关系 | 第43-46页 |
2.6 rl_((t))基因3’UTR中高度保守的GU富含区元件中存在一个单碱基突变 | 第46-47页 |
3 讨论 | 第47-51页 |
3.1 卷叶突变体及其育种利用价值 | 第47-48页 |
3.2 水稻叶片卷曲的机制 | 第48-49页 |
3.3 rl_((t)基因3’UTR的GU富含区元件与mRNA稳定性的关系 | 第49-51页 |
4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第三章 不同叶片卷曲度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第56-6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56-5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8-59页 |
1.1 供试材料 | 第58页 |
1.2 实验设计 | 第58页 |
1.3 调查项目及方法 | 第58-5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9-62页 |
2.1 日本晴背景不同叶片卷曲程度卷叶系的获得 | 第59页 |
2.2 卷叶对基本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59-60页 |
2.3 卷叶对植株茎蘖动态的影响 | 第60页 |
2.4 卷叶对经济性状的影响 | 第60-61页 |
2.5 叶片卷曲度与产量的模型拟合 | 第61-62页 |
3 讨论 | 第62-63页 |
4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第四章 卷叶相关基因OsAGO1a的RNAi分析 | 第65-79页 |
摘要 | 第65页 |
ABSTRACT | 第65页 |
引言 | 第65-6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6-69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66-67页 |
1.2 水稻AGO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67页 |
1.3 载体构建及遗传转化 | 第67-68页 |
1.4 田间管理及表型鉴定 | 第68页 |
1.5 实时定量PCR分析 | 第68-6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9-75页 |
2.1 OsAGO1a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69-70页 |
2.2 水稻OsAGO1a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70-71页 |
2.3 抑制OsAGO1a基因的表达导致叶片卷曲 | 第71-72页 |
2.4 OsAGO1a基因对水稻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72-75页 |
3 讨论 | 第75-76页 |
3.1 OsAGO1基因与叶片极性发育的关系 | 第75页 |
3.2 未发现OsAGO1a存在明显不良的基因多效性 | 第75页 |
3.3 关于OsAGO1a的育种利用价值 | 第75-76页 |
4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第五章 基因克隆中载体多克隆位点改造方法的探索 | 第79-86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引言 | 第79-8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0-81页 |
1.1 材料 | 第80页 |
1.1.1 实验材料 | 第80页 |
1.1.2 试剂 | 第80页 |
1.1.3 培养基 | 第80页 |
1.2 方法 | 第80-8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1-83页 |
2.1 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1/Ubi多克隆位点的改造 | 第81-82页 |
2.1.1 衔接子引物的设计 | 第81页 |
2.1.2 扩增片段与载体的连接及验证 | 第81-82页 |
2.2 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2300多克隆位点的改造 | 第82-83页 |
2.2.1 衔接子引物的设计 | 第82页 |
2.2.2 扩增片段与载体的连接及验证 | 第82-83页 |
2.2.3 辅助片段的选择 | 第83页 |
3 讨论 | 第83-84页 |
4 参考文献 | 第84-86页 |
附录 | 第86-88页 |
附录1:TPS法少量提取水稻核基因组DNA | 第86页 |
附录2:RNA完整性的甲醛凝胶电泳检测 | 第86-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