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45页 |
1.1 引言 | 第15-16页 |
1.2 超级电容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 第16-19页 |
1.3 超级电容器电极的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1.3.1 金属氧化物电极材料 | 第19-20页 |
1.3.2 导电聚合物电极材料 | 第20-21页 |
1.4 分子识别的进展 | 第21-22页 |
1.4.1 分子识别的原理 | 第21-22页 |
1.4.2 分子识别的应用 | 第22页 |
1.5 荧光传感器 | 第22-28页 |
1.5.1 荧光探针实现荧光变化的原理 | 第23-28页 |
1.6 罗丹明和香豆素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 | 第28-38页 |
1.7 本研究的设计思想 | 第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5页 |
第二章 片状Co_xNi_(1-x)(OH)_2包覆在NiCo_2O_4纳米线上作为高性能法拉第赝电容器的应用 | 第45-67页 |
2.1 引言 | 第45-47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47-49页 |
2.2.1 仪器与试剂 | 第47页 |
2.2.2 3-D混合材料Co_xNi_(1-x)DHs/NiCo_2O_4/CFP的合成 | 第47-4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9-64页 |
2.3.1 NiCo_2O_4/CFP结构与形貌分析 | 第49页 |
2.3.2 CoxNi1-xDHs/NiCo2O4/CFP的形貌与结构分析 | 第49-54页 |
2.3.3 混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质 | 第54-64页 |
2.3.3.1 循环伏安的测试 | 第54-57页 |
2.3.3.2 充放电的测试 | 第57-6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第三章 直接生长碳纸上的Ni(OH)_2/NiCo_2O_4的混合材料作为高性能电容器的电极材料 | 第67-83页 |
3.1 引言 | 第67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7-68页 |
3.2.1 仪器与试剂 | 第67-68页 |
3.2.2 混合材料Ni(OH)_2/NiCo_2O_4/CFP的合成 | 第6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8-79页 |
3.3.1 NiCo_2O_4/CFP形貌与结构 | 第68-69页 |
3.3.2 Ni(OH)_2/NiCo_2O_4/CFP的形貌与结构 | 第69页 |
3.3.3 Ni(OH)_2/Co_3O_4/CFP的形貌与结构 | 第69-73页 |
3.3.4 混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质 | 第73-7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第四章 基板调节气相沉淀法合成SnSe_2层状化合物 | 第83-94页 |
4.1 引言 | 第83-84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84-85页 |
4.2.1 仪器与试剂 | 第84页 |
4.2.2 SnSe_2纳米片的合成 | 第84页 |
4.2.3 SnSe_2形貌和结构表征 | 第84-8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85-9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4页 |
第五章 基于罗丹明的铜离子探针的合成,表征及其在生物中的成像应用 | 第94-122页 |
5.1 引言 | 第94-95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95-100页 |
5.2.1 仪器与试剂 | 第95页 |
5.2.2 探针L1和L2的合成和表征 | 第95-97页 |
5.2.3 表征方法 | 第97-100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00-114页 |
5.3.1 L1对金属离子的紫外光谱 | 第100-102页 |
5.3.2 L1对铜离子的荧光光谱 | 第102-105页 |
5.3.3 L1在各种pH值条件下的稳定性和对铜离子的响应时间 | 第105-106页 |
5.3.4 生物细胞成像作用 | 第106-107页 |
5.3.5 L2对铜属离子的紫外光谱的响应 | 第107-108页 |
5.3.6 L2对铜离子的荧光光谱的响应 | 第108-111页 |
5.3.7 L2在细胞成像和检测离子的作用 | 第111页 |
5.3.8 L1和L2检测铜离子的机理 | 第111-11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16页 |
附图 | 第116-122页 |
第六章 反应型和非可逆的铜离子荧光探针 | 第122-140页 |
6.1 引言 | 第122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122-126页 |
6.2.1 仪器与试剂 | 第122-123页 |
6.2.2 探针L3的合成和表征 | 第123-125页 |
6.2.3 表征方法 | 第125-126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26-137页 |
6.3.1 L3对铜离子的紫外响应 | 第126-130页 |
6.3.2 L3对铜离子检测时间的研究 | 第130页 |
6.3.3 L3对铜离子的荧光响应 | 第130页 |
6.3.4 L3对铜离子选择性的研究 | 第130-132页 |
6.3.5 L3对铜属离子检测限的研究 | 第132-133页 |
6.3.6 L3以及对铜离子的检测的酸碱稳定性 | 第133-134页 |
6.3.7 L3在活体细胞中对铜离子的检测 | 第134-135页 |
6.3.8 L3对铜离子的检测机理 | 第135-137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38页 |
附图 | 第138-140页 |
第七章 基于香豆素衍生物的铜离子荧光探针 | 第140-158页 |
7.1 引言 | 第140页 |
7.2 实验部分 | 第140-143页 |
7.2.1 仪器与试剂 | 第140-141页 |
7.2.2 探针L4和L5的合成和表征 | 第141-142页 |
7.2.3 表征方法 | 第142-143页 |
7.3 结果与讨论 | 第143-154页 |
7.3.1 L4对铜离子的紫外响应 | 第143-145页 |
7.3.2 L4和L5对铜离子的荧光响应 | 第145-147页 |
7.3.3 L4和L5对铜离子的选择性 | 第147-150页 |
7.3.4 L4在酸碱溶液中的稳定性及对铜离子检测速率 | 第150-151页 |
7.3.5 L4和L5与铜离子的作用机制 | 第151-153页 |
7.3.6 L4的细胞成像的应用 | 第153-154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154-155页 |
附图 | 第155-158页 |
第八章 基于罗丹明的Fe~(3+)荧光探针 | 第158-178页 |
8.1 引言 | 第158-159页 |
8.2 实验部分 | 第159-162页 |
8.2.1 仪器与试剂 | 第159页 |
8.2.2 探针L6的合成和表征 | 第159-161页 |
8.2.3 表征方法 | 第161-162页 |
8.3 结果与讨论 | 第162-172页 |
8.3.1 L6对Fe~(3+)的紫外光谱变化 | 第162-164页 |
8.3.2 L6对Fe~(3+)的荧光响应 | 第164页 |
8.3.3 L6对Fe~(3+)的选择性 | 第164-166页 |
8.3.4 L6在酸碱溶液中的稳定性及对Fe~(3+)的响应速度 | 第166-168页 |
8.3.5 L6在细胞荧光成像上的应用 | 第168页 |
8.3.6 L6的细胞毒性 | 第168页 |
8.3.7 细胞光学切片成像应用 | 第168-170页 |
8.3.8 L6对Fe~(3+)的响应机理 | 第170-172页 |
8.4 本章小结 | 第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172-174页 |
附图 | 第174-17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78-180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80-182页 |
致谢 | 第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