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路基、路面工程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

土工格室低路堤—刚性路面体系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3-32页
    1.1 概述第13-15页
        1.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3-14页
        1.1.2 土工格室低路堤-刚性路面体系的概念及特点第14-15页
    1.2 低路堤结构的研究与应用现状第15-17页
    1.3 交通荷载下路基响应的研究现状第17-23页
        1.3.1 交通荷载计算模型第17-21页
        1.3.2 交通荷载下路基响应的研究现状第21-23页
    1.4 土工格室的研究现状第23-30页
        1.4.1 加筋土加固原理研究第24-25页
        1.4.2 加筋土计算方法研究现状第25-26页
        1.4.3 土工格室应用与加固机理的研究现状第26-30页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30-32页
第2章 土工格室结构层作为下面层的适用性研究第32-51页
    2.1 概述第32页
    2.2 土工格室结构层的抗弯能力第32-46页
        2.2.1 叠梁试验的有限元反分析第33-41页
        2.2.2 土工格室结构层抗弯拉能力的叠梁试验第41-45页
        2.2.3 叠梁试验成果分析第45-46页
    2.3 土工格室结构层抗冲刷能力第46-49页
        2.3.1 刚性路面下基层冲刷的机理第47-49页
        2.3.2 提高土工格室结构层抗冲刷能力的措施第49页
    2.4 小结第49-51页
第3章 土工格室低路堤-刚性路面体系受力特性分析第51-78页
    3.1 概述第51-52页
    3.2 土工格室的工程特性第52-62页
        3.2.1 土工格室的作用机理第52-55页
        3.2.2 土工格室的张拉过程模拟分析第55-60页
        3.2.3 土工格室结构层的承载力计算第60-62页
    3.3 土工格室低路堤-刚性路面体系的应力应变传递特性第62-69页
        3.3.1 交通荷载第62-63页
        3.3.2 土工格室低路堤-刚性路面体系内的应力应变传递第63-69页
    3.4 土工格室低路堤-刚性路面结构体系受力分析第69-76页
        3.4.1 土工格室低路堤-刚性路面体系传力路径第69-70页
        3.4.2 弹性地基模型第70-73页
        3.4.3 规范法土工格室-刚性路面路面应力计算模型第73-74页
        3.4.4 算例分析第74-76页
    3.5 土工格室低路堤-刚性路面体系设计方法第76-77页
    3.6 小结第77-78页
第4章 土工格室低路堤-刚性路面体系的沉降分析第78-92页
    4.1 概述第78页
    4.2 土工格室低路堤-刚性路面体系沉降分析计算第78-80页
    4.3 土工格室低路堤-刚性路面体系差异沉降的有限元计算第80-84页
        4.3.1 有无土工格室结构层的差异沉降第81-82页
        4.3.2 土工格室结构层与垫层的处置差异第82-84页
    4.4 差异沉降影响因素的正交分析第84-90页
        4.4.1 正交试验设计法第84-86页
        4.4.2 差异沉降的影响因素及水平与正交试验表第86-87页
        4.4.3 差异沉降的敏感性分析第87-90页
    4.5 小结第90-92页
第5章 土工格室低路堤-刚性路面体系模型试验设计第92-109页
    5.1 概述第92页
    5.2 相似理论第92-96页
        5.2.1 相似三定理第93-94页
        5.2.2 模拟土工格室低路堤-刚性路面体系的相似准则第94-96页
    5.3 模型试验方案第96-107页
        5.3.1 模型试验相似条件第97-100页
        5.3.2 模型试验装置设计第100-106页
        5.3.3 模型试验材料第106-107页
    5.4 小结第107-109页
第6章 模型试验过程及成果分析第109-130页
    6.1 概述第109页
    6.2 软土上低路堤刚性路面板的填筑过程第109-111页
    6.3 路基回弹模量测试第111-113页
        6.3.1 PFWD测试回弹模量的原理第111-112页
        6.3.2 路基回弹模量测试第112页
        6.3.3 路基回弹模量测试成果分析第112-113页
    6.4 往复车载试验第113-119页
        6.4.1 往复车载试验过程第113-116页
        6.4.2 往复车载试验成果分析第116-119页
    6.5 静载荷试验第119-122页
        6.5.1 静载荷试验过程第119-120页
        6.5.2 静载荷试验成果分析第120-122页
    6.6 板底脱空往复车载试验第122-124页
        6.6.1 板底脱空的模拟第122-123页
        6.6.2 板底脱空往复车载试验的过程第123页
        6.6.3 板底脱空往复车载试验的成果分析第123-124页
    6.7 路面静载破坏试验第124-127页
        6.7.1 路面静载破坏试验过程第124-126页
        6.7.2 路面静载破坏试验成果分析第126-127页
    6.8 路面冲击破坏试验第127-128页
        6.8.1 路面冲击破坏试验过程第127-128页
        6.8.2 路面冲击破坏试验成果分析第128页
    6.9 小结第128-130页
结论与展望第130-134页
参考文献第134-145页
致谢第145-146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科研及获奖情况第146-147页

论文共1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湿空气透平(HAT)循环中的工质热物性计算模型和应用研究
下一篇:环保易切削白色铜合金的制备及其相关基础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