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符号说明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3页 |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2-19页 |
1.1.1 引言 | 第12-13页 |
1.1.2 HAT 循环 | 第13-15页 |
1.1.3 饱和器 | 第15-16页 |
1.1.4 燃烧室与透平 | 第16-17页 |
1.1.5 本文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工作 | 第17-19页 |
1.2 湿空气概述 | 第19-23页 |
1.2.1 湿空气和干空气 | 第20页 |
1.2.2 不饱和湿空气和饱和湿空气 | 第20-21页 |
1.2.3 露点 | 第21-22页 |
1.2.4 湿空气的状态参数 | 第22-23页 |
1.3 湿空气热物性计算的模型分类 | 第23-25页 |
1.3.1 计算模型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1.3.2 理想气体模型和理想混合气体模型 | 第24页 |
1.3.3 经验模型 | 第24-25页 |
1.3.4 半经验模型 | 第25页 |
1.4 湿空气热物性的常用数据来源 | 第25-31页 |
1.4.1 理想混合气体模型(简称道尔顿模型) | 第25-27页 |
1.4.2 Perry 手册 | 第27页 |
1.4.3 ASHRAE 手册 | 第27-29页 |
1.4.4 湿空气热物性 RK 模型 | 第29-31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二章 真实混合气体的“修正道尔顿分压定律” | 第33-55页 |
2.1 当地气体常数 | 第34-38页 |
2.1.1 “当地气体常数”的概念 | 第34-35页 |
2.1.2 一个“当地气体常数”的计算示例 | 第35-36页 |
2.1.3 实际气体的“当地气体常数”在计算热物性时的推导与应用 | 第36页 |
2.1.4 混合气体的“当地气体常数” | 第36-37页 |
2.1.5 运用“当地气体常数”求解湿空气绝对饱和含湿量 | 第37-38页 |
2.2 混合气体中水蒸气摩尔数与独占容积水蒸气摩尔数的关系 | 第38-45页 |
2.2.1 不同情况下水蒸气摩尔数关系问题的缘由 | 第38-39页 |
2.2.2 饱和湿空气中水蒸气摩尔数与独占容积饱和水蒸气摩尔数的关系 | 第39-40页 |
2.2.3 “增强因子”的分解和“改进因子”的提出 | 第40-45页 |
2.2.4 其他组分气体的“改进因子” | 第45页 |
2.3 混合气体总压力与组分气体独占压力之间的关系 | 第45-47页 |
2.4 “混合气体压力关系”的一个重要推论 | 第47-52页 |
2.5 基于“修正道尔顿分压定律”的实际混和气体热物性计算模型 | 第52-5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三章 饱和湿空气热物性 | 第55-64页 |
3.1 饱和湿空气的“对应状态” | 第55-57页 |
3.2 干空气组分的“改进因子” | 第57-59页 |
3.3 饱和湿空气的绝对含湿量计算 | 第59页 |
3.4 “修正道尔顿分压定律”在计算饱和湿空气热物性中的具体应用 | 第59-61页 |
3.5 不同方法得到饱和湿空气热物性的比较 | 第61-6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四章 不饱和湿空气热物性 | 第64-92页 |
4.1 不饱和湿空气“改进因子”的概念 | 第64-66页 |
4.2 不饱和湿空气中水蒸气组分的“改进因子” | 第66-69页 |
4.3 不饱和湿空气中干空气组分的“改进因子” | 第69-71页 |
4.4 不饱和湿空气的“修正道尔顿分压定律”方法 | 第71-75页 |
4.5 不饱和湿空气热物性计算结果的比较 | 第75-77页 |
4.6 不饱和湿空气在高温时的热物性 | 第77-87页 |
4.6.1 湿空气高温时热物性问题的来源 | 第77-78页 |
4.6.2 对于高温下湿空气“改进因子”的探索 | 第78-84页 |
4.6.3 高温下湿空气热物性的不同计算方法结果的比较 | 第84-87页 |
4.7 “实际效果压力”与分压力的差别 | 第87-91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第五章 湿燃气热物性 | 第92-103页 |
5.1 湿燃气概述 | 第92页 |
5.2 湿燃气的传统计算模型 | 第92-93页 |
5.3 “修正道尔顿分压定律”模型运用于湿燃气 | 第93-97页 |
5.4 湿燃气热物性的计算过程 | 第97-10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第六章 湿空气热物性计算方法在饱和器中的应用 | 第103-120页 |
6.1 空气湿化过程的传热传质机理和控制方程 | 第103-109页 |
6.1.1 空气湿化过程的传热传质机理 | 第103-107页 |
6.1.2 饱和器控制方程 | 第107-108页 |
6.1.3 基于广义传质系数饱和器控制方程的离散化 | 第108-109页 |
6.2 湿空气热物性计算模型在饱和器中的应用研究 | 第109-119页 |
6.2.1 广义传质系数对饱和器出口参数的影响 | 第110-112页 |
6.2.2 广义传质系数对沿饱和器高度性能参数的影响 | 第112-118页 |
6.2.3 压力对出口参数的影响 | 第118-119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19-120页 |
第七章 湿燃气热物性计算方法在透平中的应用 | 第120-134页 |
7.1 透平膨胀概述 | 第120页 |
7.2 理想混合气体方法 | 第120-122页 |
7.3 “修正道尔顿分压定律”方法 | 第122-124页 |
7.4 具体算例比较 | 第124-133页 |
7.4.1 总压力P_3的影响 | 第124-125页 |
7.4.2 温度T_3的影响 | 第125-127页 |
7.4.3 压比π的影响 | 第127-129页 |
7.4.4 透平效率η的影响 | 第129-131页 |
7.4.5 混合气体组分比例的影响 | 第131-133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33-134页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34-140页 |
8.1 全文总结 | 第134-137页 |
8.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37-138页 |
8.3 工作展望 | 第138-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45页 |
附录 | 第145-146页 |
致谢 | 第146-14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或录用的学术论文 | 第147-149页 |